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仗剑西行,守望古典——著名画家于小冬的理想与艺术

仗剑西行,守望古典——著名画家于小冬的理想与艺术
2022-07-01 18:14:4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燃灯节》200X186cm布面油画2014年

《茶马古道》200X370cm布面油画2014-16年

那个守望古典的画家

今天的于小冬毫无疑义是一个守望古典的油画家,这是大家的共识,亦是于小冬个人的坚定选择。但是于小冬的生活履历告诉我们,只是从1991年28岁开始,他才开始画油画,确定了自己趋向古典的审美追求。而之前,他在干什么?

刚上西藏的于小冬还带着童年对苏派绘画的模糊认识和北方院校的造型基础还有些许杀出一条血路的小小的雄心。

他为了挣脱之来,自然不希望在艺术上亦步亦趋。反映在他的艺术上就是抽象和前卫的一路探索。那个时代,国门初开,年青一代对西方艺术中最新鲜的东西充满好奇,都有尝试尝试的念头。这样就有了1988年于小冬参与的“与珠峰对话”的行为摄影。四个赤裸的青年坦然面对珠峰,并不感叹自己的渺小,反而展现了自我的存在和力量。

而在绘画上,由于大学时期于小冬上的是国画系,这时他的创作依然是国画,而且是抽象水墨。他一直非常喜欢北宋山水。阿里的雪山、荒原、峡谷深深地感染了他,1987年他画了一批抽象水墨“阿里山水”。

无论是行为艺术还是抽象水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于小冬的探索都可以说领时代风气之先的。如果不是在西藏,于小冬很可能会以抽象水墨和行为艺术的探索者身份闻达于当代美术界。

但是,于小冬选择了西藏,西藏收留了他,影响了他,也改造了他。

在西藏这个存在大量精美壁画且少有人关注的地方,在西藏这个天空蔚蓝人心纯净的地方,在西藏这个佛教氛围浓郁涤化心灵的地方,静是比动更好的选择。在经历过一番身与心的折腾后,于小冬最终选择油画,选择写实风格,选择古典可以说是他向着内心走近的必然。在这个尚存古典的地方,你不被古典所征服,那只能证明你没有走进去。

于小冬走入得很彻底。从前他画国画,现在他开始自学油画。尝试古典油画的多层画法。他开始向西方古典大师学习,一个一个跟在大师的画后走一遍。尤其是后来他调回内地后有机会去欧洲参观博物馆,看到了众多大师的原作,对古典油画有了更深的体察;另一方面他向西藏壁画学习,临摹研究创作。正是在这一摸索过程中,从西藏壁画风格到西藏风情再到西藏人物肖像,于小冬找到了自己能做的,想做的和该做的重合点,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油画之路。

这之后于小冬创作了一系列承载着个人精神追求和艺术思考的西藏题材作品。这批作品包括《金瓶掣签》、《转经的人》、《大昭寺》、《画室——维梅尔构图》、《干杯西藏》、《一家人》、《渡》、《当雄希望小学》系列、《宁玛僧人一家》、《转经道》系列、《朝圣者》系列等等。在陈丹青之后,于小冬无论从数量还是精神气象上都把西藏题材打上了深深地个人烙印,并成为后来者重要的参照和标尺。这是西藏给予一个守护理想者的馈赐,亦是以西藏为精神家园的人对西藏这片圣土的报答和感恩。它的情谊有多深,它的浓度有多大,都浓缩在了于小冬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张脸,每一个表情之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就是《渡》,这幅《渡》开始于1997年,完成于2001年,画面中有40多个人物。最终完稿尺寸达到2×3.7米,是于小冬作品中尺寸最大、用时最长、付出心血最多的作品。

这幅作品的解读并不难。情节清楚,只是藏族牧民在桑叶寺渡口乘船过江去对岸桑耶寺朝拜的一个场面;构图简洁,大三角的构图具有很强的视角冲击力;人物结实,无一人模糊,无一笔敷衍,无一处虚情假意;寓意深远,人物的寂静肃穆和对岸的一片金光使人自然联想起彼岸和此岸、现实和理想、物质和精神等等的命题。这是于小冬从情感上对西藏这片热土的献辞,从技法上对古典精神的致敬,从时间上对过往生活的回眸。

但这幅作品却让人的目光久久无法离开。那些写实的人物真实的让人有些恍惚,那些简单的愿望表达的那么充分却又让人不愿提及,你反而愿意闭上眼睛去看,去想,去倾听。那一刻,人生苦短,信念永恒。你可以感知到那种庄严,你可以听到那种寒冷,你可以触到那份忠诚,你可以在这种过于有序的秩序中抽身面对自我……于小冬以一个唯物的笔触画出了一个个唯灵的庄严心像和无上世界,这正是于小冬西藏题材油画作品的独有风格,它以融入这片土地的热忱和灵魂与每一张脸交流着,早已不是旁观者,而是局中人。

图片

《斗改加》90X70cm布面油画2012年

关键词:于小冬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