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就在我一边着手处理《美术文献》的工作,一边准备调往湖北美术出版社的时候,一个意外事发生了,已经调往深圳画院的批评家严善淳,在回汉的时候问我,想不想去深圳工作,据他说,深圳美术馆正在找一个搞美术理论的。听到这样的消息后,我夫人十分积极,在她的大力催促下,我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去深圳试一试再说,并托严善淳带了一份简历到深圳美术馆。过了一段时间,深圳美术馆负责人在多方打听了我的情况后,决定让我试用一段时间。当年7月,我只身南下,开始了在深圳的“打工”生活。
那时的深圳,文化氛围不是很好,加上我也不太习惯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外,所以,在试干了几个月以后,我向深圳美术馆负责人提出了要回汉的想法。令我始料不及的是,深圳美术馆方面不仅热情挽留我,而且很快办好了我的调动手续。这就使我处在了极大的矛盾之中,为此,我几乎征求了包括祝斌在内的所有朋友意见,祝斌说,你现在这个年纪还可以出外闯一闯,就去试一试吧。于是,我终于举家南迁,去了深圳美术馆。有位朋友曾经告诉过我,他决定要调往深圳之前,在阳台上抽了半晚上的烟,这种心情我特别能理解,一下子离开生活过很多年的故乡,一下离开经常交往的老师与朋友,是非常难舍的。
六
自1989年祝斌夫人在梨园医院分到房子后,祝斌常常上午到单位处理公务,下午则在家看书写作。他的愿望是想在50岁前出一本好书,以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正如他夫人王萍评价的那样:“对他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潜心读书,汲取知识,研究著书,是他最大的快乐和追求。”【4】
祝斌的书房
祝斌的书房很简陋,为了省钱,他买了一些木板和直角铁支架,用好多天时间才独自在墙上装好书架,其上摆满了他多年来收集的书籍和资料。他常说,坐在这里看书或写作心特别定,所以他很想辞去行政负责的职务。自我调到深圳美术馆工作之前,有好几年时间,我相当于在祝斌那里上了“私塾”。因为隔段时间,我就会在下午4点左右骑自行车到他家。他有时跟我介绍他近来读书的体会,有时会向我讲解他的写作情况,到兴头时,还会将文章中的若干段落念给我听。祝斌当时关注和研究的是批评问题。一方面结合几十年来中国美术批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结合美术创作的实际,写了一些带有个案研究特点的批评文章。就前者而言,代表作有分别发表在《江苏画刊》《艺术广角》上的《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现状及评介》《批评:问题与方法》等;就后者而言,代表作则有发表在一些书籍和杂志中的《王广义》《傅中望的榫卯结构雕塑释析》等。其中相当多的文章,我都是第一读者,而这些对我后来的写作有着十分深刻影响。按我理解,祝斌在写作中,首先是问题意识特别强,其次是强调在历史与现实的线索与情境中对相关问题加以分析,用以判断其是否有价值。而在对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中,他则会把艺术家提出的问题和解题方案——如图像与表现方式等结合起来研究。而他往后撰写的《石冲》一书就很好体现了他的上述方法,【5】故是我反复会阅读的写作“蓝本”。
1998年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第三排右三为祝斌
1993年初,时任《江苏画刊》主编的李建国向祝斌约写评介周韶华老师的稿子,因要得很急,祝斌手头又有文章在写,就将任务转给了我。在写之前,祝斌不仅向我简介了周老师的创作情况,还带我去了他家中一趟,用以了解一些情况。过不久我就写好了,文章名为《大跨度的历史性超越》,发表在当年第4期《江苏画刊》上。周老师看后夸我写得不错,我说,因字数有限,所以没放开写。他听了鼓励我放开写,强调还有地方要用的,于是,我花一个多月的时间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个案研究。在写作中,我努力借鉴祝斌的写作方法,分别对周老的艺术目标、相关艺术难题及解题方案进行了详尽分析,此外还结合具体作品把他的创作特点归纳为:将东方的线与西方的面、东方的墨与西方的色、东方的章法与西方的构成融合在一起。祝斌与周老看了都很满意,同年11月,本文以“代前言”的方式发表在了周老的专著《抱一集》中。【6】由于发表前请祝斌做过修正,所以他以第二作者出现。2010年12月,我作为执行主编编辑《周韶华全集》第1卷时,对本文做了修改与增添,改以《开拓水墨画发展的新空间》为名发表。【7】接下来,应《艺术潮流》杂志邀约,我又在祝斌的指导下撰写了关于艺术家魏光庆创作的文章《文化波普——魏光庆与他的近作“红墙”》,并以我们两人的名义发表在该杂志当年第3期上。至于同期以我们两人名义发表的文章《湖北波普艺术》,其实是祝斌一人撰写的,我只不过在他写作中与他有过交谈和提了少许建议而已。
1998年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祝斌在刘国松个展研讨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