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转载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中央档案馆公布的开国大典影像资料)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在近年来的历史画创作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勇力的中国画巨制《新中国诞生》备受关注。
唐勇力 《新中国诞生》 200cm×800cm 2008年—2009年
也使我们联想起20世纪50年代董希文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
董希文《开国大典》230cm×405cm 1952年 油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两幅作品同是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但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面貌。
两幅作品不但运用中、西两种不同的绘画形式,艺术思维也完全不同。
虽然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在社会影响上难以超越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但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同样以其独特的艺术面貌和鲜明的当代品格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新中国诞生》这一大型巨幅中国画是画家唐勇力历时3年创作而成的,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气派与民族精神。他是如何完成这一经典的宏幅巨制的呢?让我们了解其创作背后的故事。
唐勇力先生工作照
文化部、财政部启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评审委员会决定让我创作“新中国诞生”这个重大题材。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已经成为经典,现在要用中国工笔画形式画同一个题材,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也是重大历史题材中的重中之重。
荣幸之外更多的是巨大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潜思考,我确定了《新中国诞生》这幅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思路。
一、展现一段历史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董希文《开国大典》(局部)230cm×405cm 1952年 油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而我所要表现的《新中国诞生》应该是一段历史的风云际会,即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历史进入独立自主、奋发图强、建设家园的新纪元。
二、确立画面人物
虽然国家与政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着密切关联,一个国家的诞生,组成相应的政府是标志。对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是人民的代言,是人民翻身做主的体现。所以画《新中国诞生》,我选取中央政府组成人员,毛泽东主席和6位副主席,以及56位委员,他们就是新中国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的凝聚。尽管绘画难度很大,但这样构思主题鲜明,会鼓舞人心,激发爱国热情。
《新中国诞生》局部
三、写实的浪漫主义风格
写实手法更适合表现历史重大题材,但因是描绘一段历史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如何在一幅画面中体现一段光辉的历史?这就要以“尊重历史,但又强调绘画的艺术性”为创作的基本准则,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念指导创作全过程,以写实的绘画语言和抒情方式相融合,营造既立意鲜明又内涵丰厚,既造型生动又整体视觉震撼的艺术效果。
经过大约两年半的创作过程,我感觉与其说是在一张白纸上一层层添加,不如说是一层层剥开,直到我心中那段恢宏历史的光辉再现。
唐勇力《新中国诞生》200cm×800cm 2008年—2009年
整个创作过程大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了解背景,确立历史事实基础
通过诸多渠道搜集历史图片数据,进入形象方面的思考与准备。其中到书店购买有关领导人的摄影画册就有几十册,摞起来有一人多高,选出的形象图片有几千幅之多。同时多次去天安门城楼,反复观察体验开国大典场景,边搜集数据边草图创作。
天安门广场
第二阶段、勾画思路型的小草图
第一方案是尊重历史场景,确定在“开国”两字的内涵上,将当时政府所有委员全部画在画面上,以正面摄取角度,毛泽东主席居中,6位副主席及56位委员分排两侧,显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完整的政府机构,气势宏大,庄严肃穆。天安门城楼上的灯笼格外醒目,大红柱子及背景的窗格呈现了历史感。
第二方案是采取浪漫主义的手法,以同样的人物安排到天安门广场,以天安门和国旗为背景,示意新中国的成立,打破时空的限制。
评审会上,中央美术学院老院长靳尚谊先生及时任院长潘公凯先生都认为第一方案好,于是草图的基本构想确定了。
第三阶段、根据草图进行调整、细化
草图放大后构图的完整性及画面宏伟、庄严的气势都显示出来,在评审会中得到全体评审委员及中宣部有关领导的肯定。
但最重要的问题随之也出现了,数据中的63位开国政府委员的合适形象也极难找寻。这样,在搜集的几千张照片中,边寻找边在构图中细化形象,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完成整体草图。
第四阶段、刻画肖像
由于画面对形象的要求高,我决定把63位委员的形象都做一遍肖像式的素描稿,这一过程虽然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非常有意义,每一个肖像的刻画都加深了对当时这些人物的理解,如果形象不合适就再寻找、再刻画,几乎每个形象都经过多次尝试,把素描肖像画到满意为止。
《新中国诞生》肖像素描稿
第五阶段、将单个素描肖像换入草图中组合
这个组合成功与否和画面整体效果直接相关,调整人物组合过程中征求了多方面的意见,同时也参阅了许多图片数据,特别请一直追随毛泽东的老摄影家徐肖冰、侯波两位老先生(他们曾在天安门上摄影)斟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另外拜访了电影《开国大典》的导演李俞宽,他也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特别提到委员程潜的地位及情况,后来我进行了重要的调整。
其中变动了几次尺幅,然后进行了放大稿,最后定为200cm×800cm的尺寸,又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做了彩稿,彩稿绘制了五种,每幅彩稿都略有区别,作为正稿时的重要参考。
《新中国诞生》局部
第六阶段、绘制工笔画的正稿
正稿的绘制分为4步:
1.勾墨线稿
每天6个小时,大约用了2个月时间
2.染墨色底色
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第一步,事关画面成败,大约用了3个月。
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勾好线描的绢稿,打了仿旧底色后人物的造型收缩变形,这个意外的麻烦让我非常懊恼,找了许多办法,最后在染墨色上画板时打湿拉长才恢复原状。
3.上白粉底
除了人物上的白粉底色和衣服色由我亲自动手,我请我的研究生帮忙。由于每根线都要留住,6名研究生用了十来天完成这项工作。
人物形象在打白粉底色的基础上加形象需要的衣服本色之后再脱离,然后上胶,用了2个多月才完成,春节联欢晚会期间我仍然在创作。
4.深入刻画形象
这一阶段的绘制工作是全过程中最长的阶段。我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左右,有时更多。这一阶段的绘制如“啃骨头”一样,一笔一笔,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每位人物的形象服饰用去大约三至四天的时间,63位人物用了足有两百多天。
第七阶段、调整定位,显现画面的整体效果
每个细节都要调整,人物的形象,五官的再深入刻画,脸部的塑造与刻画进行了5遍之多。在这一阶段中,需要艺术性地处理局部,让人看了有回味。
这幅作品背景窗格更是效果中的要点,因此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一遍一遍添加色彩,强调窗格内的效果,可以说是费了不少心思,雕梁画栋,为了显示画面中红调子中的金碧辉煌,上沿中的画梁布置是我用心设计的,这一阶段的全面调整是最后的突破。
中国画《新中国诞生》的创作过程,从开始接受任务,搜集数据到最后全面调整整整用了近三年的时间。画了数百张的草图、肖像、头像等素描稿。如果一天按照8个小时来计算的话,天天画也要用一年半的时间,可想付出精力之巨大,很多时候都有体力透支感。
草图在多次评审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同行的肯定,认为这幅画人物形象刻画准确、生动、传神,有精神内涵和各自的特点、面貌和神韵,构图完整有气势,画面有震撼感。这幅画能完成,全凭毅力的支撑。同行的好朋友笑谈,把创作过程比作“啃骨头”,很庆幸终于把这根“骨头”“啃”出来了。
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也是我释放能量又汲取精华的过程,让我对国家的尊严、民族的精神和崇高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探索也许是迷茫艰辛的,但收获的价值不可估量。(唐勇力)(来源:人美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
唐勇力,1951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