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体道之所,造化之境丨“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将于9月2日在北京开幕

体道之所,造化之境丨“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将于9月2日在北京开幕
2023-08-25 11:51:0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荆浩《笔法记》开篇即问“子知笔法乎?”引出以下三个问题

一、“真”与“气、韵”

“图真”和“气化论”乃是荆浩的核心观点。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意指穷尽经验万物之名相而究其真。“不可执华为实”,物像的华彩即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实质不是一回事,分属两个层面,否定形式意义的唯一性。而是要把握其中的虚实之度,得其法,方可得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胜”。气不可能停留在形式层面,是生化万物的关系总和,“真”具有宇宙生化结构和质料实在的双重意义。“气质俱胜”,即是“质有而趣灵”(宗炳),气和趣都是依附在质之上的,通过华(画)来表现,而又不可执于华。

图片

洪谷神征图(局部)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真”在荆浩的《笔法记》中是画者所追求的本体状态,是有形有质的气化世界的本体。天地本为混沌一气,顺乎阴阳变化而成其形构。唐代的内丹学家认为宇宙的真相乃是一个真气周流的世界,宇宙的真相就是气,称为“真元之气”。“真”是一气孕化,生气、生机。万物真相,是不空之气铸造的生命精神。一个气化的世界体现于实体的物质世界之上,也就是“图真”的本意。如何体察真?荆浩提出了“嗜欲者,生之贼也“的观点,把绘画作为一种自我技术,通过一系列对思想、精神、行为、存在等方式的自我控制,从而达成自我转变,才能与自然承接,以获得智慧、完美、自由、超越的“真人”的状态。“真”即是一个道德自我的重新觉醒,从秩序化的道德世界迈向天理世界的途径。

图片

洪谷神征图(局部)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真“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从目,从乚;八,所乘载也。”

《道德经》二十一章“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气)甚真”,四十一章“质真若渝”。五十四章“其德乃真”。

《庄子》《齐物论》“无损益乎其真”,“道恶乎隐而有真伪”,《大宗师》“反其真”,《天道》“极物其真,能守其本”,《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山水》“见利而亡其真”,《渔夫》“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真”与道、气、自然、无为、德性等概念相关联,内在的指向一种天道,不可易的自然之本性,道既是真,内在的生命、气韵为真,朴实无华、自然而然,见利而亡,远离人伪为真。“真人”对应于得道升仙者,真宰、真知、真性、真画等概念也经常出现。

图片

在儒家经典中《庄子·秋水》的“真者,精诚之至”中“真”的概念被置换成了“诚”。《中庸·治国篇》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周易》中的“阴阳二气”所孕化的宇宙生命也更接近于本源意义上“真”的观念。“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谓之道”,“生生不息”映现着一个真实的世界,“气”则成为万物本源处的生命动能。汉学家方闻指出:“在古代中国人眼里,绘画就如同《易经》中的象,具有造物的魔力,画家的目标在于把握活力与造物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模仿自然。”

关键词:林海钟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