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与其说是一种技术系统,不如说是如何控制身心的对时间体验的方式,是一种自我操练和自我塑造的方式。在当下的时间过程中,凝神、注力、关注笔与笔之间连贯而复杂变化的关系,使精神的频率透过柔软的毛笔纤维万豪齐力,而古人所达到的精神自由的高度则留存在笔迹之中。这也是为什么禅宗和尚的临终绝笔凝聚了其一生的觉悟,中国传统则透过一根线的打造和磨练,而抵达精神体验的阈值。书法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并且与中国画的结合,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并不是偶然,是在西方的形体、图像和色块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出来的另外一个精神力量的出口,一条独立的审美体系和自我训练的身心道路,依赖笔的运用所建立起来的生命力和精神微妙的结构。用笔亦是一种高难度的实践技艺,无论是从自我技术,审美规范,还是精神觉悟方面,成为被现代主义革命泼出去的脏水里的孩子,需要我们在回看传统的时候,重新审视和对待。林海钟笔精墨妙的探索和其他在用笔上不断实践的艺术家们,为我们当代人打开来依然可以进入古人探索自我的路径,通过自我技术,训练身心,从而达到的自由状态。
黄山图纸本水墨Inkonpaper33x68cm2014
《笔法记》中云:“水晕墨章,兴吾唐代”,其墨法依然以染色视之。林海钟在此基础上,结合后继历代的画论,则提出“笔即是墨,墨即是笔”,用墨、用色亦需有笔的观点。唯有在墨中用笔,才能如石涛所言“墨海中绽放光明”,其实践在荆浩的基础上已有推进。
三、“思、景”与“四品”
陶渊明归去来兮册(其二)贝壳笺水墨 Ink on shell paper23x40cm2013
《笔法记》中云:“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是关于整幅作品的主观性的取舍经营位置,和凝神观想式的感悟意境的营造,“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这里有格物穷究山川之理的意思,遍及诸物像之妙,进而透显真相。四品是对“思”和“景”的进一步评判标准的阐明,其最高标准是“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表现了具有道家意旨符合的天道自然而然的生化概念。一切以无为而为的混沌组合的偶然性概率生成,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生成运动。可以理解为阴阳之气化现而来,是一种先在之理。“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则强调了山水画自上而下理性观看世界的视角。荆浩对松、柏长势特征结合“比德说”进行了详细论述,对楸、桐、椿、栎、榆、柳、桑、槐不同树种形质各异的生物多样性的观察,峰、顶、峦、岭、岫、崖、岩、谷、峪、溪、涧等地形地质的观察,雾云烟蔼的气象现象观察,说的是天地万物的经验内容所成,表现了一种尊重客观经验和自然规范,基于万物性相之体相二分的结构,观察天地万物自然生成之理,从天理化现到山水图景,俱有儒学义理的世界观特点。“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结合荆浩后面对其他画者的评价,可见他对“思”与“理”的重视,现实与理论世界的秩序变得十分重要,强调山水画的自然生成的秩序世界和现实途径,也对与真景违背的乖异的审美取向表达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对于工巧小媚和僵化作伪的强烈鄙视,把作品内在的与大道契合提到了绝对的位置上来。现象的背后的真相是超越一切色相的“性”、“理”、“道”,非一切表面上的工巧所可及。
陶渊明归去来兮册(其八)贝壳笺水墨 Ink on shell paper23x40cm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