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上,细雨蒙蒙,沿岸风景,如诗如画。去年此时,江苏省中国画学会首开“湖上论艺”研讨会,在美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今天,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的会长、理事长、副会长和部分理事又泛舟湖上,举行由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主办,由瘦西湖艺术中心、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瘦西湖写生展览基地、源当代美术馆、十竹斋画院承办的“湖上论艺”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怎样理解艺术为人服务。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高云先生对这次活动十分重视,他指出:“湖上论艺”旨在创立以瘦西湖为依托的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的学术品牌,为中国画守正创新,弘道养正,探究研创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古有东晋“兰亭集会”、北宋“西园雅集”、元代“玉山雅集“,今有“湖上论艺”,虽时事不同,人物各异,但心性一致,皆为美境雅事。从“笔墨当随时代”到“笔墨当随人”,其创作主张的提出和演进,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论创新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画的文脉赓续,生生不息做出贡献。
以下是部分学会艺术家和嘉宾的发言摘要:
高云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
1、艺术,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为人的需要而发展。
艺术的原始功能就是为人们表达服务的。人类的文字,比如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苏美尔文、古印度文等都是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演变产生的,叫图画文字。也就是说,在文字之前,人们用以交流表达的是图画,即今天所称的艺术。
艺术,对于自己是表达的需要,对于他人是传递、了解信息的需要。这两个需要至今没变——现在叫做表达与传播。就艺术本体而言,艺术是人文精神与人类技艺结合的产物。人文精神解决的是说什么,人类技艺解决的是怎么说,这与艺术的表达与传播功能是匹配并一致的。
结论是:正是人的需要催生了艺术,滋养了艺术,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如果有一种艺术不能因应和满足人的需要,他的下场就是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2、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笔墨当随人。
基于上述认知,我们知道,艺术,也就是笔墨,是为人服务的。这里的“人”,是总体人的概念,既可谓个人,亦可谓人类、人民、人众等,所以,笔墨既要为艺术家本人的表达服务,也要为观众审美的需要服务,为人民抒情抒怀的需要服务。
艺术为人服务,换个中国画论的说法,就是笔墨当随人。人是构成社会、时代的核心,也是最本质、最显性的代表。所以,随人就是随时代,而且随的是最本真、最本质,最鲜活的时代。
随时代的作品,未必能表现出个体人的悲欢离合。但随人的作品,则不仅能为人民抒怀、抒情,也能为时代立传,最终成为打动人心的记忆。中世纪时,艺术只能为宗教服务,是教条刻板的。直到文艺复兴,人性觉醒,人才成为艺术描绘的主体,从而留给后世的才会是灿烂鲜活的时代。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是画家自我的警醒,旨在告诫自己不要落后于时代,以防被时代抛弃。傅抱石所说:时代变了,笔墨不得不变。这是对艺术家们的告诫,指出不变艺术就没有生路和出路。我们今天提出的笔墨当随人,应该说是艺术为人服务的初心和本色的回归,是以人为本、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