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艺术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命品质。让艺术审美为生命伴奏。
赵治平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
中国画的创作,描写物象不在表象上,关键画出艺术的形,当表现出得神得意,有神有意的形,才是有意味的形。中国画特有的表达方式,包括用笔、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审美基础。都是造成它对形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中国画得认识跟表达对象得基本原则。所谓造化是强调对自然的本质认识,表达则需要通过内心的感应解读,相形取意,体现国画独有的艺术魅力。
绘画艺术是精神世界的,是高于物质的,通过大自然画自己,通过物质画精神,不在于画什么,在于怎么画,才是自己的绘画。上帝创作天地、大自然养育人类,绘画写生通过大自然提升,在每个画家心中重新创造个性的艺术世界,从而取之发挥,不断提高自己,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选出最能触动自己的题材,手法表现,就能达到个性强的,并有一定的高度艺术作品。
张广才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原院长
要理解并践行艺术为人服务的理念,我想就要努力做到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双臂拥抱时代。
艺术源于生活,而现实生活则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因此艺术家要常怀对于普罗大众的悲悯之心,才能创作出有情怀、有温度且令人信服的好作品。
中国画蕴含着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才情,20世纪以后的中国画家又有了新的创造,当代中国画家只有在纷繁的艺术世界里找到自己的生态定位,才能在为人服务的过程中坚定理论和能力自信。
艺术要更好地为人服务,就必须满怀热情地拥抱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呼唤着中国画的现代化,而当今人们的时尚生活也为画家的创作欲望提供了澎湃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
聂危谷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教授、原副院长
130多年前,梵高生前期待小众认可其作品也算是奢望。他离世不久直到21世纪的今天,梵高成为众口铄金的艺术代名词,大芬村画工都在不亦乐乎地仿制其画作应对国际市场需求,即可知梵高所画早就大众化了。这当然是艺术超越时代的极端案例。然而即使在艺术供求关系的黄金时代,艺术家有生之年的作品受众再广,大众化程度仍旧有限。比梵高幸运万倍的毕加索活着见证其艺术享誉世界。但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使》在紧随纪念毕加索诞辰100周年特刊之后的一期,就刊载了法国人批评《信使》的文章,认为如此堕落的艺术家不值得纪念。可见虽然毕粉遍地,而谩骂者并非只有独持偏见的徐悲鸿。就艺术家个体而言,每位创造者受制于修养、学识、审美观和手法,所表现的题材、思想、语言及其创造力总有所限;而受众除受到学养及其欣赏品味所限,还受到知识结构~尤其是匮乏艺术史论和艺术批评等专业知识的制约,也包括缺失足够的鉴赏实践训练,欣赏维度可能更加有限。由此造成的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输出~输入错位,必然联锁产生艺术品的接受缺位。而真正优秀的作品,不必过虑如何安身此时赢得大众芳心,终究还要展望能否经受住历史大浪淘沙后赢得未来薪火相传的受众。
顾伟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