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潘鲁生:从过去到未来,中国民间文艺如何传承应变?

潘鲁生:从过去到未来,中国民间文艺如何传承应变?
2023-09-28 17:04:5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艺术,蕴藏丰富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财富。潘鲁生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已至第7个年头,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自全面启动以来始终稳步推进,颇有收获。在他看来,民间文艺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是土壤,广阔而深沉;是血脉,带着民族的生活记忆、精神气节和审美追求,浸润着民族的心灵。

中国民间文艺如何面对国际舞台?民间文艺应如何保护传承?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应对哪些挑战?记者日前专访潘鲁生,探讨中国民间文艺在传承中如何应变。

2018年2月,潘鲁生调研陕西榆林民间剪纸。受访者供图

记者:您认为民间文艺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潘鲁生:民间文艺是一个民族最广大群体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文艺,通俗易懂、分布广泛,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最为紧密,因而被视作民族最为基础的、根性的、本元的文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文化传承中,民间文艺抒发情感、装点生活,成为劳动人民生活的史诗,以丰富、热烈、素朴的形态书写演绎民族的心灵史,滋养和孕育了民族不同形态、层次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思想、精神生活,发挥着根基、泉源的作用。

第三届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作品展在广州举行,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王汉池创作的农民画作品吸引观众眼球。陈骥旻摄

记者:您任民协主席已至第7个年头。近年来,中国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潘鲁生:整体上看,民间文艺事业从抢救保护到传承传播,从研究整理到创造性转化,从守护培养到创新性发展均实现了提升。民间文学方面,相关研究进一步服务于推动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歌谣、史诗、谚语、神话传说等融入新的传播空间,以更多元的表达方式创新发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民间文学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改变,微电影、短视频、网络文学、手机游戏、文创设计等新的内容体验和互动形式正被激活。

民间工艺在视觉形态、工艺经验、风格特色上的阐释与发掘进一步转化为国货国潮设计的形态语言、风格韵味,成为时尚潮牌、生活潮流的文化表达,不少具有标识意义的民间工艺资源经过充分发掘整理、研究阐释,带动了一方产业带,或形成品牌的跨界联合,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IP”。

近年来,民间文艺事业进一步消除专业研究与现实实践的隔膜,打破保护与发展踟蹰不前的困局,破解传统民间文艺赋能当代生活的瓶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福建德化“大白兔”白瓷国潮文创礼品亮相第30届深圳礼品展。陈文摄

关键词:潘鲁生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