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未来的民间文艺传承中,您认为有哪些新挑战?
潘鲁生:中国民间文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农耕文明印记,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群体联系而存续发展,因此在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容易受到冲击。但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民间文艺必须从生活中汲取新鲜养分,从万千生活主体的创造中实现活态发展,这是社会革新发展过程中一个持续存在的命题。传统民间文艺如何适应生活之变,实现既有根脉、又有创新,是一个永恒的挑战。
我们要以积极开放的视野面对挑战,寻找新的发展契机。比如,科技进步为传统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民间文艺走出过去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人亡艺绝”“人走歌息”等困境。神经传感器、算法分析等将最大限度保存技艺等在生命经验上的存在状态,方便后来者去学习研究、传承和发展。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随时发现和记录成为可能,这极大丰富了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记录和传播,这一领域正呈现丰富发展的新局面。相信民间文艺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中新社高凯)
受访人简介
潘鲁生,艺术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