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沈光伟|念月儿,忆中秋

沈光伟|念月儿,忆中秋
2023-09-29 10:15:3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对于“念月儿”的情景,晚清翰林、潍县人梁文灿所作的《蝶恋花·中秋》描述得很精彩:“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亭亭火树蒿灯转,灯尽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男女团圆宴。”

“枣上插香香不断”这句词讲的是老潍县人“念月儿”的又一个习俗:中秋节那天晚上,月亮初升之时,潍县城里家家户户都会从“月儿”里挑出最满意的那个,放到桌子上的木头食盒里,盖上一层蓖麻叶,小心翼翼把一根点燃的香穿过蓖麻叶插在“月儿”的中央,等着邻居中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来欣赏点评。如果谁家做的“月儿”能得到长者们的一致夸赞,那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上世纪50年代的潍坊东风西街

而对“小儿对月声声念”这个情景,我就再熟悉不过了。我和小伙伴用荷叶托着“月儿”,一起唱那首不知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念月儿谣》:

念月儿了,念月儿了。

一斗麦子一个了。

念月饼了,

好年景了。

念耙榖糇了,

盖瓦屋楼了。

念煎饼了,

骡子马子一大天井了。

“耙榖”是潍县方言,指的是窝窝头。把“耙榖”切成小方丁,淋湿后粘上面粉,开水下锅,就熬成“耙榖糇”了,有点像“疙瘩汤”。

这首童谣一定要用潍县话来唱,才有那个味儿。潍县方言多儿化音,“了”不读“le”,读“liào”,每句句尾都是押“liào”韵。

于希宁《潍县萝卜》

如今我已年过古稀,“念月儿”的场景已经六十多年没见过了。这些回忆更多的是化作缕缕乡愁,凝在笔端,融进墨里,在画里思亲念乡。古往今来,用画画的形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画家有很多,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于希宁先生。这个季节正是潍县萝卜上市的时候,我曾经在一幅画潍县萝卜的画上题跋“潍县城里一大怪,萝卜是当水果卖”,讲的就是萝卜对潍县人的特殊意义。于老在世时,每年中秋前后,老家人都会给他送来一些潍县萝卜。有时他一幅画里就画那么几根潍县萝卜,没画月亮,也没画月饼,但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情,让我每次看了都眼眶一热、鼻子发酸,这可能因为我们都是潍县人的缘故吧。

于希宁《岁岁攀缠舞》

关键词:沈光伟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