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成的作品在当代人物肖像画中,他是最具代表性的。而且他的肖像画,在学界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在这些作品当中,我觉得他具有了中国传统所倡导的一种雄浑的审美境界,而这种审美境界呢,它又通过苍凉的笔触和苍凉的笔墨以及坚实且具有丰碑式的历史感的人物造型,而产生了他的画面境界。当我们站在建成肖像画作品面前时,我们都是仰望的一种心态,对历史的人物,对他所塑造的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气韵和精神气象,我们都是有一种新的体验。
(文/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名誉院长)
《国共合作——1924·广州》
中国美术馆收藏
《国共合作——1924·广州》700cmX315cm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国美术馆收藏
历史的第一因素是人,历史画的第一因素亦是人。高科技的时代消除了封闭,当以人为主体的西方绘画与以自然为主体的中国绘画并置于世界的同一舞台时,不可避免的挑战加速了中国绘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艺术上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人,反映出中西方在政治、文化、哲学、民族精神内质上的巨大差异性,我们必须正视中国人物画存在的现实条件。在超稳定性、专制性的封建社会,中国人物画对题材的有限选择,与历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西方人物画在题材上宽泛的选择相比,其中所展示的在精神的力度、深度与厚度上的差异,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存在。中国画承载宏大主题的创作,考验着一个画家的艺术修养和知识结构,以及对大画面的驾驭能力和对历史深度的把握等综合素质。在新的时代审美观念和历史认知环境中,时代大语境、画家个体体验、历史事实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走向深入,使当代中国画在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其笔墨语言、材质性与观念呈现,显示出迥异于以往的特色和多元格局。
(文/赵建成 摘自《国共合作随感》)
《国共合作》局部1
《国共合作》局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