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道悦,字文欣,辽东新昌人。《魏书》《北史》皆有载,世袭冠冕,著姓海右。初拜侍御史,迁主文中散,转书侍御史。资性忠笃,禀操贞亮,王公惮其风鲠,孝文帝太和间参与车驾南征、迁都之事,后迁谏议大夫兼御史中尉,太子中庶子。志言“河阳失图,潜怀不轨”、“暴丧于金墉宫”即《魏书》所载太子元恂“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中庶子高道悦数苦言致谏,恂甚衔之。高祖幸崧岳,恂留守金墉,于西掖门内与左右谋,欲召牧马轻骑奔代,手刃道悦于禁中”之事,元恂“不好书学,体貌肥大”、“险暴之性,自幼而长”,“丹朱、均之性,尧舜不能训也”,高道悦虽以骨鲠直谏,令宫官上下咸畏惮之。孝文帝将其置于元恂身侧,处于复杂的内廷斗争之中,其结局可想而知。是年秋九月葬于勃海郡修县之西南,后迁葬于王莽河东岸,神龟二年与妻子李氏合葬于修县崇仁乡孝义里。高道悦身后二子一女,长息高辉时年十一,待辉兄弟成人,始治朝宦。世宗元恪时,追录道悦忠概,拜长子显族给事中,卒于右军将军。次子高琳轻车将军、奉车都尉,萧宝夤西征,引为骠骑司马。后因反对萧宝夤谋逆,与行台郎中封伟伯等潜图义举,谋泄见杀。
高道悦二志书法同出于一人,典型魏碑体,结体端严、字势斜倚。与德州出土《高庆碑》《高贞碑》《高湛墓志》合称为“德州五高魏碑”。碑、志瘗之于地表、地下,字体选择、大小风格、时代地域特征、书家个性不尽相同:《高庆碑》《高贞碑》因其碑版形制而正体观念显著,楷法整饬。东魏《高湛墓志》楷体宽博,可视为褚书之先河。德州“五高魏碑”中仅《高道悦夫妇墓志》在书体上最具典型魏碑体特征。魏碑体以洛阳邙山一带出土贵族墓志为标准范式,其书写面貌多样、来源复杂,从书写技术角度可分为若干类型:有强调入笔、收笔,近于楷体者;有用笔简洁,字心紧结而笔画外拓者,近于写经体;有保存隶意多,而古拙朴茂者;而典型魏碑体又因日常手写习惯字势斜倚、颇多行书笔意。元氏贵族墓“洛阳体”书写者一般为翰林书手辈,又兼因凿刻习惯导致风格趋同,蔚为一时风尚,所谓“王者之风,化及天下”,德州出土墓志具有“洛阳体”特色,时尚使然。《高道悦夫妇墓志》书刻现象,又因高氏二子为朝仕宦,择“洛阳体”范式而稍加变化,如横画挺劲,变直截为上抢,所谓“横如千里阵云,隐隐其实有形”者,同样波法、钩法、戈法于严谨中又蕴含笔势的丰富变化。北朝书体开有唐一代楷法风气之先,而用笔多样,兼具多种风格来源,成为唐初孙过庭《书谱》所谓“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兼通”、“会美”实践之滥觞。
(文/丛思飞)
参考文献:
[1]魏收等.《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2]吕宏伟《北魏营州刺史高道悦墓志铭考》[J].《文物春秋》2018年2月。
[3]秦公《释北魏高道悦墓志》[J].《文物》1979年9月。
《新中国新发现书法大系》同期出版,铁凝、李屹共同揭彩。展览持续至10月10日。
(来源:李一书屋)
作者简介
李一,1957年生于山东曲阜,博士,美术史论学者,书法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理事。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观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