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创作,用情、抹色、造象、显形,都能游刃有余。源于敦煌壁画的灵感,作品《大唐遗韵》将蓬勃生命力的大唐女子,以扑面而来的丰腴与雍容,令观者在有所窒息的被包容中“喘出迷恋的那口气”……历史记忆虽已烟尘,心中的律动犹在。此乃他的用情,用情在时空宏观的尺度里。
作品《心莲NO2》,色层扁平,但极强烈,有梵高的《向日葵》之风。其抹色之处,笔触粗砺、却能张扬,残荷将死未死的全力一赴,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如此壮美与绚烂。此作,图像很具象,色彩很抽象,效果很印象。
当然,他在漆绘上的尝试就更多了。清淡的,比如“素月清辉”,基本只用黑灰白这样最单纯的冷调子描绘朗月之下的开着小花的植物,把层层叠叠、明暗相间的丰富灰色调运用到了一种令人赞叹的境地。浑浓的,如用暖而暗的色调画出唐人打马球的画底,上以白黄青这些比较亮的色泽拟写各种印刷文字,有种令人晕炫的历史时空迷离感。同样画唐代,“大唐遗韵”则完全是另一种手法,依然是迷蒙而斑驳,可是表现的五个姿态各异的宫女依稀可见对敦煌壁画与唐代仕女的借鉴,而有着一种别样的雍容、华美的沧桑。在清淡一路画作中,“古宅幽巷”却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手法,画面完全是意象式,象是写生而来,却有着梦幻般的气息,由于有了冷暖调子的微妙协调,幽深的宅巷不太让你看得出来是白天还是黑夜,幽暗中的绿色生机以及一点点红色的光景让这个场景显得温馨而有暖意,是令人安居幽处的安稳人家,从中我们可以再次领略的是郑鑫一种独特的色调分寸感。
从郑鑫变幻不定的绘画探索上,我们可以看出他随和之下大约深藏有一种不轻易表露的激情与力量。就是画一下荷花,他的“秋日阳光”与“心莲”仿佛出自不同的手笔。“秋日阳光”完全是一种经过提练与强化的表现性“印象画”,“心莲”就只是借着莲花玩形式韵律与肌理节奏。大概他的不安分都给了漆艺,人反而变得随和平易了。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随和平易的心态可以是火样激情的一个很好驭手,一个艺术家的深刻力量常常就表现在善于平衡各种冲突的力量。
郑鑫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并未停留在父辈的荣光里,而是低调、执著地做一名漆艺的承袭者。其实,漆艺本是寂寞之道,工艺之繁复常令人望而却步,传统漆艺向有“一麻五灰十八遍”之说。其父郑益坤老先生的漆画创作便至少经历几十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不如意,一幅作品便基本报废。故而,即便“金鱼坤”的名号如何响亮,其在市场上流布的作品却很少。因为,每一幅满意的漆画都需要很长的创作时间,只有经历复杂的工艺流程方能绽放令人心动的艺术之花。若没有“十年磨一剑”的技法磨练、经验累积,根本谈不上漆艺的承袭。禅家曾将耐心的修行比作陶师作陶:“陶师造器,渐而非顿。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而非顿。”喻指禅师修行犹如陶师作陶,必须循序渐进。此以漆艺喻之,似更为恰当。
面对漆艺这门古老工艺,不论继承的条件还是创造新艺术的才华,郑鑫均不缺乏。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相信他的漆艺之旅将渐行渐远。
(来源:当代漆画)
艺术家简介
郑鑫,1968年生于福州,闽江学院教授,原美术学院院长、“闽都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市首届文化名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重要展览并屡次获得高级别奖项,多幅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工艺美术馆、越南胡志明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等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在艺术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权威9篇),出版专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部。主持国家艺术基金1项,福建省社科联项目2项,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创作项目各1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重点项目1项;发明专利3项,参与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2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