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首场学术活动圆满举办,展览将延续至8月25日

“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首场学术活动圆满举办,展览将延续至8月25日
2024-07-18 13:38:5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作为“风土人情”的主要组织者、参与者之一,杨松林先生以1955年他在山东师范学院就读时,第一代山东油画教师李超士、戴秉心等先生,在山东油画界播撒下的“星星之火”为引,详细讲述了“风土人情”这一历史事件的缘起、实施、推动和影响。他谈到:“1979年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召开后,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的油画界非常活跃,感染着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决心要攥起拳头来发展山东油画。第一步就是立足于山东最优厚的文化资源,走属于自己的路,办最独特的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在这个前提下,经过赵玉琢、张洪祥、陈皋、王永康、姜宝星等诸位老师在多次山东美协会议上的研讨、论证、筹备后,成立了山东油画、壁画研究会,确定了“山东风土人情”的创作方向,通过青岛、泰安、枣庄等地的体验生活,在省文联、省美协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知名理论家的建议下,顺利完成创作,得以在济南、在北京、在全国多地、在世界不同国家举办展览。在他看来,“风土人情”立足本土、关注现实,通过表现乡土生活肯定了人的价值,将处在散漫状态的山东油画人聚集起来,带出一支有团队精神和战斗力的油画队伍,为建立山东油画队伍健康纯正的良好学风打下了基础,使骨干教师拓展了观念、打开了思路、积累了经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年轻人,对山东美术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强调:“时代这两个字应该成为每个画家不要丢掉的要素,这也是历来各项事业成功的关键之一。希望新时代中的年轻人能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做出更出色、更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图片

山东省油画学会名誉主席、山东美术馆原馆长陈国力

陈国力先生自作品《微山湖上》谈起,分享了他对“风土人情”与“何以燎原”研究展的看法。在20世纪80年代参与“风土人情”的时候,他是一名身着戎装的军旅画家,深入微山湖跟渔民在船上同吃同住体验生活,创作的《微山湖上》参加了“风土人情”。在他看来:“‘风土人情’时山东的油画队伍还不像现在这么壮大,创作水平也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整齐,真正画得好的、在创作上得心应手的艺术家并不多。在当时的情况之下,策划出‘风土人情’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展览,是很不容易的。”他认为:“山东油画是在‘风土人情’这个节点上真正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奠定了山东油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基础。要想研究山东油画、山东的艺术教学体系,就不能不研究‘风土人情’。山东美术馆以‘风土人情’为主线,策划的‘何以燎原’研究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个事件串联起了山东油画的过去和现在。”

图片

山东省油画学会主席、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王力克

王力克先生从“风土人情”价值意义的分析、自身艺术观的形成,结合不同时代中青年艺术家创作的相似点,分享了他对“何以燎原”研究展的整体看法,指出:“把‘风土人情展’作成‘何以燎原’研究展,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还是对80年代山东乃至全国艺术观念总体的梳理”。他表示,杨松林先生对“风土人情”过程的讲述,仿佛让他重新回到了1979年刚刚跨入大学时的青春时代。四十多年前“风土人情”晋京展取得的很好的反响,就是因为他们面向时代、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价值。他们那一代人的艺术观,就是在“风土人情”中建立起来的。这让他们知道了怎么观察生活,又怎样将所看到的东西,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入画。他认为:“在今天举办‘何以燎原’研究展的意义,就在于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山东油画、中国油画发展的路径,让他们看到那个时代把百姓放在心里,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产生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最后,他指出,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希望年轻人能够用心用情去体验踏踏实实的时代,感受火热的生活,希望年轻人薪火相传,继承好山东油画好的传统,让山东油画发展得更好。

图片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陈建华

关键词:山东美术馆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