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首场学术活动圆满举办,展览将延续至8月25日

“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首场学术活动圆满举办,展览将延续至8月25日
2024-07-18 13:38:5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陈建华先生也是参加“风土人情”的青年作者之一。他从学校教师教学方法、同学创作经验交流、对绘画的热爱和自身的具体绘画实践几个方面,展开了很多生动的细节分享。据他回忆,在杨松林、曹昌武、路璋等先生们顺其人心、顺其生活、顺其艺术规律的教育方式引导下,在杨松林老师“注意观察生活,要从生活里体验感兴趣的东西”具体方法的带领下,他们这些学生通过下乡深入生活,在求学时期对创作能力就得到了锻炼。他提到:“他们同学之间很多的创作习惯,就是到一个地方去转、看,把感兴趣的点再画成速写。而老师会在每天晚上看学生们的速写,了解学生们的速写内容,再进行交流和记录。根据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们再慢慢梳理提炼出有意思的创作主题形成作品。有的时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一个小场景,有的时候又是对这个小场景的组织和升华。就像王克举展出的作品《汛》中晒鱼的场景,就是看到农民在大石头上晒粮的场面而产生的创作灵感。”他认为“风土人情”就是他们在最想画画的时候碰到的重要机会,当时的老师对他们的创作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和引导。同时他还指出,时隔四十多年,山东美术馆以“风土人情”这个事件为主线,以“何以燎原”为题目,呈现四十多年的山东地域美术中油画的发展和繁荣过程,是非常准确到位的。

图片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宋齐鸣

宋齐鸣先生围绕展厅中《渔岛姑娘》的创作过程、山东美术馆对这幅作品的收藏,以及在时隔四十年后的当下山东美术馆举办这个展览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了分享。据他介绍,四十多年前参加“风土人情”的这幅作品,是他1979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第一年下学期去崂山体验生活后,一个月内创作出来的。这是他学生时期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当时为了创作这幅作品,在老师们的要求下首先要画出草图,通过草图讨论会上的讨论之后,限额领取三张用于取材的胶卷底片,用它拍完素材冲洗出照片,画出素描稿,再完成作品最终稿。他提到,大概在七年前,山东美术馆以“风土人情”为历史线索与他沟通,对当时参展的这幅作品进行了有意识地收藏。由此他认为,这说明“何以燎原”这个展览,是在前期做了长时间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藏品收藏的准备而展开的。他还说到,就山东美术馆的综合条件来看,相对于其他单位举办“何以燎原”研究展,这一从历史事件出发,串联四十年来山东油画发展脉络的展览,有着独特的综合优势。最后,他提到就山东美术教育事业来看,经过四十多年的培养,涌现出一大批精力充沛的优秀油画人才队伍。而回头看这支队伍的起点恰恰就在“风土人情”,在他的老师杨松林先生,已故的赵玉琢、陈皋、王永康等这批老师全力以赴的教育教学中。最后,他对青年一代表达了自己的寄望,希望他们接力多年的积淀,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图片

山东美术馆学术研究部主任郭振宇

郭振宇主任在总结时说,四十多年前“风土人情”之所以深入人心、打动人心,就是因为它的理念是深入生活、表现现实,所以为人所乐见,为人所传颂;是因为它一直不变的主题是讴歌时代、颂扬人民,所以活力不减、蓬勃求进、世代相传;是因为这一代代艺术家用热的血、火的生命,滋润着齐鲁大地的艺术之花。像以杨松林先生为代表的一代画家和教育家们,赵玉琢先生、曹昌武先生、姜宝星先生、张洪祥先生等等,他们都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风土人情”向时代宣告了山东美术创作的方向、理念与面貌,宣传了山东美术的主张、价值与风格,它拉起了一支队伍,成为了火种,在各个行业,在未来的齐鲁美术事业中大显身手,不断助燃了山东油画的熊熊燎原之火。扎根时代、扎根沃土,方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永远鲜活、永远年轻。

图片

关键词:山东美术馆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