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色彩辨识与运用并非纯粹来自视觉感知经验。青、赤、黄、白、黑五色,对应了木、火、土、金、水五行原理规则。彭德认为:“五行五色系统作为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一是具有系统功能,注重通感和统觉;二是具有指事功能,能标志天文、地理、人世和历史;三是具有象征功能,讲究寓意;四是具有控制功能,包括行为控制、等级控制、尊卑控制、自然控制等,从而规定事物之间相生与相克、制约与化解的关系。”对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五色观也形塑了工笔重彩与水墨写意两种基本的绘画色彩表现语言。青、赤、黄、白、黑,或墨分五色,并不只是简单地将三原色无限组合的丰富性归纳为五种色彩或墨的五个色阶,而是把自然丰富的色相变化进行简化,在简约之中表达自然丰博的色彩。显然,中国绘画的色彩观不是对自然光色的再现,而是不受光线影响的主观性的平面简化。油画引进中国开始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理念,但这种改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色彩观赏经验的制约,较难辨别物体在空间之中的光色变化,也便难以表现丰富而微妙的色彩调性。因而,油画在中国的本土化常常借“写意”或“意象”的中国画审美特征,笔者曾在《意象油画百年》中论及中国油画最初表现出来的意象性“更多是偏重于写意性,即通过酣畅淋漓的笔性和笔意夸张色彩,简括造型”,而鲜有在光色表达上进行突破。油画最早从澳、粤、沪传播至中国内陆,并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率先蔓延,这些地方的西画家引进油画的同时,也都力图使油画传递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但中国油画的色彩贫弱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谢森
《北回归线记忆·红土甘蔗》
布面油画
160x200cm 2020年
如何突破中国油画的色彩关,已成为几代油画家探索的课题。相对而言,来自中国北方的画家对光色的敏感度较强,干燥的气候,透明的天空,黄色或黑色的土地,也使得这些中国北方画家能够在作品里敏锐地呈现阳光的温度感,画风也显得强悍、热烈和奔放。与此相对的则是,来自广西、云南画家对亚热带、热带及红土地光色的探索,而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就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在中国油画色彩表现上具有突破性的创作群体。
谢麟
《夕阳彤红》
布面油彩
190x220cm 2022年
这个群体以谢森和谢麟为学科带头人,他们提出油画中的“北回归线”概念,探索北回归线在广西形成的独特艺术人文风貌。他们抓住了直射阳光、绿色植被、民族风情和现代城市生活等这些具有地标性的人文景观,并以表现现实主义作为这个群体的艺术表现方法,使这个群体的80后、90后画家逐步形成了各具个性又相对统一的艺术风貌。作为广西艺术学院的教授,谢森始终追求学院写实造型的人物表现,即便他用简约的画法,仍能体现其深入而坚实的形象塑造能力。其实,他是最早发现并力图捕捉北回归线独特阳光的画家,他画收割甘蔗的果农、拉网晾鱼的渔民,都敏感于阳光在他们身躯上投射出的阴阳变化,他甚至把对这种光色的敏感反射到风景的描绘中,并以此夸张了云朵、山川与草木的冷暖色块变幻,使色彩之间形成戏剧性的对比。作为广西美协富有感召力的主席,谢麟不仅是这个艺术群体最有力、最精心的组织者,而且他贯通水墨与油画的创作实践,使他促进了这个群体对艺术的文化与人文特征的表现。他画作中对于黑色的崇尚与运用,既来自对南丹那些阳光曝晒下幽深的民居生活的感悟,也自来对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神秘感的一种心灵体验。他力图通过平直重拙的宽笔和高浓缩的黑色、红色来呈现一种表现性的生命意识,正像高更在塔希堤岛土著生活获得的艺术灵感与对生命价值的追问。
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