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69期对话
田黎明是一位中国画的求索者,他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艺术创作是一种艰辛的耕耘。他告诉记者,艺术创作的感觉需要努力学习和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他通过自己的画笔,将内心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作。田黎明深知,作为一个中国画创作者,传承和创新是并重的。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使得他的作品既有生活和人文积淀,又充满了时代感。《中国美术报》日前邀请中国画学会会长田黎明分享其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的所思所感。让我们一起走近田黎明,感受其平凡平淡的、宁静和谐的画作背后所蕴藏的艺术家的坚守与追求。
田黎明《青春》中国画
260cm×149cm 2014年
记者: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您认为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面貌?
田黎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近年来,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
广大中国画学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他们在学术研究与创作中,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律、守正创新的原则,不断探索创新,使中国画焕发出鲜活的时代生命力。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还深刻体现了时代奋进的人文内涵与创造性、继承性、丰富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在家国情怀的主题创作方面,中国画学人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导,激活了写意人物画、工笔人物画以及山水画、花鸟画的创新与开拓。他们深入生活,描绘时代宏大蓝图,呈现出一大批鲜活的作品,弘扬了劳动者的真、善、美。同时,中国画学人在学术自省中生发自觉意识,笔墨与造型向着中国文化的深处体验,他们不断探索中国画的时代语言,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在传承出新、中西融合、时代创新中求索,中国画的笔墨与造型语境围绕着时代审美体验、探索创造、传承开拓的主题不断深化。中国画的形式与内涵也趋向多样性发展。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画,都呈现出多元性发展趋势。当代水墨中国画体现了观念与多元语境的探索,向内求索的精神日益凸显。在中国画的个性语言探索方面,形成了薪火相传的气象。一大批中青年画家群体在笔墨语言与生命体悟、生存体悟的探索中,传承老一辈的人文思想和探索精神,不断在中国画领域向自然与人文的精神开拓求索。近年来,中国画的创作实践呈现着繁荣发展的大气象。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耕耘,呵护并建设着中华艺术的大家园。他们在时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生活土壤、情感土壤中融入自己身心,创作出属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大家目标一致,学术上百家共融。年轻一代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传承其学术品格与人格境界,呈现了中国画笔墨语言的传承与发展。大家体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为今天中国画百花齐放、守正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新时代中国画在“致广大尽精微”的同一性上,以新的时代语言让情感审美与画法向着一致性表达,讴歌我们伟大的祖国与时代奋进者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