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如何解决当前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构思问题,在张晓凌看来也是一个难题。“同一题材,为什么唐勇力的作品能够成功突围,正是因为他完成了一个新的构思,与董希文写实性的语言不同,唐勇力用的是象征性手法。另如潘鹤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呈现了老红军和小战士相依偎陶醉在笛子声中的场景,他们是革命战士,但也有内心抒情的愿望,人性和革命理想在吹响笛子的那一瞬间完美融合,可见那个时代的构思创作是花尽心思的。”
与前辈高妙的构思相比,今天艺术家更热衷摆拍与罗列。对此,张晓凌认为,要超越前人或许不太容易,但要想办法在构思上与前人拉开距离。“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比较贫乏,如何克服摆拍化是一个大问题。构思是创作的关键之一,同样的题材如何通过构思而构建一个美学场景,这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此外,他还提到可以突破既有的创作模式,尝试多元化创作,“在传统的创作体系里关注自我探索、关注个性化建构的同时,借鉴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手法、媒介,如影像艺术、装置艺术,以及抽象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等,也有非常广阔的创作空间;甚至可以尝试运用元宇宙技术,这在技术层面已非难事,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抑或尝试动画的形式,如最近在全球掀起了一波热潮的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
从历史中汲取灵感,将史实转化为史诗
近年来,张晓凌在一些主题性美术工程项目的研讨与编撰过程中,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学者、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还是艺术家,因为历史观的不同,他们之间有很多争议和讨论。“我发现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似乎不买史诗性叙事的账,他们更喜欢‘笔笔有来处’的史传体。按照考古学家的意见,历史画创作将被严格限制在考古材料和事件的真实性层面,最大程度地剔除虚构与想象。很显然,他们不太清楚历史画创作的性质与规律,混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界限。”
对此,张晓凌一贯主张艺术家应该从丰富的历史中汲取灵感,将史实转化为史诗。
“准确地讲,历史画作品中的空间并非都是现实的物理空间。艺术家创作的卓越之处,就在于它像意大利理论家阿尔贝蒂所说的那样,是‘第二个上帝’重塑时空的活动。”张晓凌认为历史是不可再现的,艺术的历史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在创作实践中,如何围绕历史观与主题的建构,凭借想象与虚构能力,在审美叙事层面上塑造出具有历史象征性的画面结构,是历史画创作的核心要义。其与考古学、历史文本所提供的历史真实相比,因象征性画面结构隐喻着历史发展的逻辑与精神意向,所以,它是更典型、更概括的真实——一种由艺术家创造出的更高级别的真实,即‘艺术的真实’。因此,艺术家更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来自考古学、历史学的文献资料和文献思维转换为一个具有美学价值的画面,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构思和语言。此外,题材还应当与语言并重,没有美学价值的重大题材也是没有价值的。如《开国大典》完成了油画民族化的实验,运用了年画的元素,它的语言不属于西方油画;刘开渠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创作中,从中国古代的《帝后礼佛图》的线条中得到很大启发。实际上,他们都是在中西文化的交融点上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所以,他们的作品不仅散发着独特的美学价值,还散发着工匠人性的光辉。然而,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艺术家的叙事能力和建构史诗的能力还有待提升,艺术家是有主体创造性的,但这一点被他们极大地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