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尽量降低材料在画面中的存在感,让材料与物品质感相契合。材料的运用是为丰富画面内容服务的,而非炫技。笔者始终相信,真正的艺术创新应源于内在的表现需求,使用多种方法只是锦上添花,不能本末倒置,这也符合笔者力求真诚、讲好故事的创作理念。
李传真《暖》素描稿
最后,笔者想谈下这幅作品的显著特征——极其浓郁响亮、高纯度的颜色设置。劳动者在生活中更侧重物品的实用性而非审美功能,因此杂乱、高饱和是工棚里的真实色彩;同时,一幅作品的色彩往往能最直观地传达感情,这种高纯度、高饱和的颜色可以反映出一种暖洋洋的节日氛围,与笔者想讲的故事十分吻合。然而,处理如此复杂纷乱的颜色组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对此,笔者提取了物品的真实颜色,再通过轻微改动物品的色相、增强或降低纯度、改变明度,使色彩搭配既真实又和谐,尽量做到同类色相的物品都有微差,体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
画面上如此响亮、热烈的颜色呈现,取决于笔者突破了既往的创作观念。近年来,学界的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美术,在特有的美术体制下,潘絜兹、刘凌沧、任率英等工笔人物画家,探索出一条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新传统——这种工笔重彩人物画融合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泛流传的新年画、连环画的视觉样式,它以热烈浓郁的色彩、精细传神的线条塑造人物,营造出构图饱满、氛围积极乐观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向往的现实生活。这种新传统实际上引领了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复兴。作为一幅贴合大众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笔者在该作中重拾这种属于中国美术的独特传统,一种曾经与大众最为亲近的视觉形式。这种创作手法与笔者所表现的劳动人民题材高度吻合,以一种真实且高度概括的艺术方法反映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形象。
三
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承担着反映社会生活、传递时代精神的重要使命。然而,纵观当下工笔人物画创作,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课题。
首先,在全国性美术展览的作品中,一些作品偏离了艺术创作的初衷。一些画家急于寻找一个主题,过度强调主旋律,却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和直观感受,使作品内容陷入空洞的宏大叙事,表现为对历史与现实世界的规避。这种创作态度导致作品散发出一种不熟悉与生硬之感,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事实上,现实主义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创作,最具感染力的部分往往来自艺术家对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与提炼。
其次,过度强调主题性,导致对工笔人物画本体语言的忽视。不少作品陷入千篇一律抄照片式的形象塑造和同质化的绘画语言,流于多快好省的庸俗策略,通过一种程式化的制作,追求视觉冲击力的虚假效果。在这一系列操作中,工笔人物画丧失了其原生的精工细作的艺术要求,更谈不上达到以形写神、象外之意等更高的审美追求。工笔人物画要真正触及人心,必须回归绘画语言的基础训练,在形象塑造、色彩运用、构图布局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方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总而言之,当下工笔人物画创作存在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画家不真诚地对待艺术,面对这一问题,美术工作者应该深入现实生活,用心去观察体验,用笔去记录提炼,在生活中发掘蕴含正能量、彰显主旋律的优秀题材。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能速成的。全国美展作为中国美术领域的最高展览平台,在引领美术创作方向、推动美术事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是中国美术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是美术家切磋技艺、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身为美术工作者,应该以更加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投入创作,力求在展现时代风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不断提高艺术作品的质量,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唯有如此,工笔人物画才能真正成为反映时代生活、引领社会风尚的艺术旗帜,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注释从略详参纸媒)
(文/李传真,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理事;吴筱蘅,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来源:美术杂志社)
画家简介
李传真,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 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画艺委会主任,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以农民工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工笔人物画创作,作品《工棚》曾获“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工棚·家》获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奖;《工棚》、《在路上》获第三、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民工图》第三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守望》获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等全国性奖项 ,近期承接6项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