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渲染节日氛围,笔者先是强化了人物脸上的喜悦神态,却没有安排明确的人物主角,而是努力塑造一个和谐愉悦的人物群像,这就意味着需要审慎地处理每个人的角度、神态、服饰、坐姿和动作等诸多细节。在人物的空间关系上,如哪条腿在前、哪条腿在后,都须依靠艺术修养完成。此外,笔者还格外关注人物的着装,衣着通常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尤其在这幅作品中,人物服装占较大面积,黑白灰安排得当会让画面呈现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工友们的个性化打扮和一些有趣的细节,都如实再现。譬如,画中左上角床铺上女子的爱美之心让笔者印象深刻,她不仅佩戴首饰还精心修饰指甲,生动地再现了当代女工的时尚追求。几位男士的着装却给笔者出了不少难题,他们的衣裤款式高度相似,尤其裤子几乎清一色的黑。为此,笔者多次跑到附近的工地写生取材,搜集不同款式的男装,最终才在画中呈现出几款各具特色的上衣,而对于裤子则利用极细微的色差来加以区分。
为使画面层次分明、节奏协调,笔者曾对许多细节之处反复修改。以背景中的置物架为例,随着前景人物刻画愈发深入,置物架若刻画得过于清晰,反而会给人一种悬浮之感。为了塑造出空间纵深感,作为整体画面空间的背景,置物架上下所有的物品细节必须控制在一定色阶范围里,在明度和灰度上寻找细微差别,以免喧宾夺主。相反,笔者对桌上食物这一画面焦点进行了精细刻画,对于这些物品的表现既要做到细节丰富,又要避免色调过于浓重而破坏整体效果。
虽然创作一幅全面而完整的作品涉及诸多方面,但作为一位工笔人物画家,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终是笔者关注的重点。笔者尤其想谈谈在作品《暖》中人物塑造手法上的一些新探索。为了创作这幅作品,笔者先完成了20余幅素描稿作为基础,并从中尝试在形体塑造上融入明清肖像画中克制简练的线条处理手法,兼顾人物面部刻画的平面性与真实性;同时,广泛吸纳了中国古代画像石、画像砖等简约而生动的造型特点。通过这些努力,笔者能够真实地刻画出裸露的肌肉结构,对于有衣纹遮挡的部分,也能梳理出体现人体结构的线条。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找到一条工笔线描、平面性和写实手法三者相结合的个性化表达方式。
在《暖》中,笔者对工笔画勾线填彩的传统,进行了个性化的发展与表达。笔者绘画风格的形成,是通过将线条层层洗染、反复挤压,最终形成扎实、厚重的质感。此次创作,笔者更加注重线条的简练、精准,用线必须紧密贴合面部结构、身体肌理;人物的衣纹也严格围绕骨骼肌肉生发,经过精心梳理和反复晕染成形,力求达到简洁而传神的效果。
在场景物品的刻画方面,笔者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笔一画地刻画出画面中的绝大部分细节。每一件物品都源于真实的生活,在极致精细刻画的前提下,为了与人物的表现语言保持一致,笔者围绕物体的体积结构梳理并提炼出浑厚的线条。在这个基础上,为了避免单一的塑造方式,笔者运用多种材料来丰富物品细节。例如,延续以往创作中常用的立德粉制造肌理效果,同时尝试了较新的拓印和拼贴技术。许多生活小物品的商标和图案,都是先在电脑中制作变形、改色,再通过特殊方式拓印在纸面上的。这一过程虽然比直接在画面上绘制更为耗时费力,但最终达到了理想中的工业感和非手绘感,丰富了作品的可读性。此外,笔者大胆地在手机视频通话界面处拼贴了一张真实照片,营造出手机内外空间的反差感。为使手机中的图像与画面整体和谐,笔者反复调试色调、饱和度、明度等,最终呈现出既有趣味、现代的视觉效果,又与画面的整体相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