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鱼、鸟、沙滩、渔网等细节,是真实的,但构成整幅作品,却又是不真实的……11月1日,走进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耿德法工作室,其刚摘得的中国美术界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的银奖奖牌,熠熠生辉。
“在当代绘画语境下,风景画不能局限于形式语言的探索,而是要转向对社会、生态和文化的深度关照;不能再去强调纯粹意义上的审美愉悦,而是要试图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刚领奖回渝的他,在接受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分享了他的成功秘诀。
11月1日,在四川美术学院,全国美奖获得者耿德法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记者 梅耀 摄
鲁渝滋养,结出《山海共生》硕果
言及本次获奖,耿德法首先将其归功于他心中的两个故乡——山东、重庆的文化滋养。他本次获得第四届“中国美术奖”的作品名,就叫《山海共生》(水彩粉画)。“山”,指代山城重庆;“海”,指代山东滨海。
“故乡,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永恒的记忆、灵魂的栖息地。我也如此。”耿德法称,他于1986年出生在山东临沂的一个“美术之家”,父亲开有服装公司,家中几位姐姐分别从事服装设计、雕塑、中国画等,他从小就被贴上“艺术特长生”的标签,畅游在艺术的海洋。2020年,他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次获奖作品《山海共生》,以山与海作为主要审美元素,以捕鱼的场景为核心素材,不仅是我个人‘乡愁’情怀的表达,更呈现了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的劳动之间的紧密关系。”耿德法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和海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具象表达,也是深厚文化象征的载体。山,作为自然的象征,往往与天地、自然法则相联系,代表着稳固、永恒与超然的存在;海,常常被赋予变化、包容和无限的象征,代表了无限的变化与生命的活力。
晋朝文学家卢谌在《赠刘琨》中曰“每凭山海,庶觌高深”,展现出古人对山海的感怀与敬畏,这种感情延续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与态度。
“在《山海共生》中,山海的意象,不仅是一种文化记忆的承载,更反映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对自然的感怀与依赖,也是对当下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的思考。”耿德法说。
在这幅作品中,他将渔网(捕)——这一人类的劳动工具,作为人与自然的纽带,赋予了象征性意义:渔网的动态与流动感,是人与自然复杂而变化的体现,既有和谐的共生,也有冲突与博弈(人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进而揭示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共存的艰辛和勇气的本质。
“在这幅作品中,我追求的是一种视觉上的对比与平衡,在传达美的同时,也抒发了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呼唤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在尊重与共生中寻求更为持续的生活方式。”他说。
全国美奖银奖作品 水彩粉画《山海共生》 受访者供图
审美愉悦中,构建诗意人文情境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风景画,从中国传统山水画到西方风景画,一直以来,艺术家都在致力追求——不只是对自然景观的纯粹描绘,而是要呈现人类思想、情感与自然的深刻对话,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