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件风景画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所呈现的风景是某种心理性风景抑或社会性风景,虽然审美对象源于自然,取于现实,却不是自然主义式的客观再现,而是在日常的视觉中寻找一种戏剧冲突,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也积极回应了当下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耿德法说。
在创作手法上,他采取了浪漫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把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与超现实主义的想象力相互交织,创造出一个独立于现实且超然的精神世界,并通过对渔网、深海与星空极度冷静理性的描绘,营造出神秘而深邃的氛围,使作品暗涌着深沉而炙热的情感。
在视觉构成上,他在作品中采用了简洁而富有张力的构图,以直挺的海平线作为画面分割,这种极简化的构成方式突出了自然的广袤与宁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与视觉张力。海平线仿佛将天地之间的界限划分清楚,成为了人类与自然对话的象征,呈现出浪漫主义的视觉感受及超现实主义的精神性表达,展现了当代风景画的多样性。
在作品中,作为背景的深海与星空,被朦胧且神秘的灰色调笼罩,海水与天空几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空间无限延伸的错觉,呼应了浪漫主义绘画中常见的对无限自然力量的崇敬。其中,深海与星空的宁静、神秘,是耿德法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追问,也是对当下可感知、可掌控的现实的反思与探寻,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思考。
中景的渔网,在空中舞动,随风飘荡,则是情感和思绪流动的关键视觉元素,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与互动。正如,渔民在捕捞时既依赖于自然的馈赠,又面临着自然的不可预知与变化。
前景中的贝壳、海浪、低飞的燕子等,则进一步增强了生命与自然存在的意识,有意无意地向人们传达一种关于时间、记忆、自然循环的哲学思考。例如,贝壳,表达了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脆弱与无常、流动与变迁;燕子,似乎讲述着渔民以海为家、劳作生息的故事,表达出对生活的礼赞和生命的赞美;渔船,进一步强调了个体生命在弘大自然中的微小,传达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整幅作品,我通过超现实主义隐喻的手法与浪漫主义的感情色彩,试图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时间似乎停滞,但情感和思想却不断流动的世界,通过符号化的视觉元素与氛围的精心营造,让观众进入一个既现实又梦幻的空间,唤起观众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与宇宙的永恒力量。”耿德法称。
《山海共生》创作过程 受访者供图
一物一格,风景画的多重语言并置
“这件作品之所以能获奖,在我看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在风景画中创新采用了‘一物一格’的形式,使绘画语言实现了多重并置。”耿德法介绍。
所谓的“一物一格”,就是指摆脱单一化的传统写实处理方式,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去表现与之相适应的绘画对象,进而体现绘画对象造型与质感的特殊性。
“通过这种手法,我在作品中的每一元素,不仅保持了其自然形态,更通过不同的绘画语言传递出画面情感与我对形式语言的思考。”耿德法表示。
如,在表现平静的海面时,他运用“刷”的笔法,来呈现海面微波粼粼的质感,以及海水的波浪线“丝线”般的柔顺感。这不仅忠实再现了海洋的形态,也成了他向观众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