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荡起双桨》是1955年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老底子杭州的小学生都会唱。好听。
上世纪中叶,照相机很稀罕,很贵重,人们不打扮整齐是不会拍照片的。所以伢儿们的游戏、嬉闹,乃至日常生活很少有像样的图像留存。于是,用笔描述记忆成了很适合的事情。
在完成文字和绘画的同时,我发现我们正在远离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应该用“清贫”去形容,但精神上的富足是现实无法相比的。那时有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荣辱观,有群体生活中毫无功利的友情、说到做到的诚信、与大自然的亲近、千变万化的集体游戏,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白的,让人从善、向上、静心、深思的东西。
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60年代初,家中买了一台上海“美多”牌收音机。电子管,单喇叭,长、中、短波全收。声音浑厚,比大院门口木匣子有线广播好太多了。家里开始有了每天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小喇叭”少儿节目、新歌曲教唱、电影录音剪辑、宋世雄的体育现场解说、戏曲唱段等等,就如一个通道,让人听到外面的世界。大院的小伢儿们也会为大家喜欢的节目围聚在一起。
开水开了
幼儿园时,小孩不能碰煤炉、热水瓶和电门。上小学时,父母就教我冲开水。从颤颤巍巍双手持半壶开水开始,到水不外溢,能准确听出水满而及时收水,花了不少时日,稍显愚钝。以后,能与同伴比试谁的水壶口离热水瓶口最远且不洒一滴水。冲开水有讲究,竹丝编外壳的热水瓶底有铁丝与木挡片,不能受潮霉变,不然瓶胆会脱落。冬天要先充一点开水摇晃热水瓶,瓶内热度均匀后再冲开水,防瓶胆爆裂。曾有叔叔冲开水,水花四溅,热气弥漫。我和老三老四走过去说:从小不爱劳动。
发炉子
煤球中有碎球和煤粉,加水捣成煤糊再做成煤球,留一些煤粉封炉子用。晚饭后烧最后一壶水,不为了烧开,只为等到最好的封炉时机。火候到,将炉门留一条细缝,加几个煤球,水调煤粉糊封炉顶,戳几个透气孔,明早起来,炉火不熄。如果掌握不好,第二天火灭了就该发炉子了。平时收集小树枝,劈细木条,讨要木工刨花,备旧报纸作火引子。将煤灰捅尽,夹几个煤球作底,放入引子点火,再加稍大些的柴火。松木和山核桃壳有油,特别好。火旺时加上一些煤球,把炉子拎到室外空旷的地方,让自然风醒火。待煤球烧到半红,炉子旺定了。长辈们上班,老人少,发炉子多是伢儿们的事情。
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