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图像,为这个研究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实验场。因为图像,往往蕴含着比画面本身更深刻的内涵和更丰富的审美意蕴,特别是在文化史的大背景中提取、揭示的个体的思想内蕴。通过这一研究方法所撰写出来的《王鑑 〈 梦境图 〉 研究》,被视为是李安源在学术界的成名之作,这种方法延续至今,也让他的研究成果总是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意识和个人情绪。
常玉《盆菊与碟》 油画木板 152cm×78.5cm 国立历史市博物馆收藏
2018年,他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一场常玉作品展中,发现了常玉的一幅经典的菊花作品,呈现了一种极具中国传统意蕴的色彩搭配:朱红色的底子,配黄色的菊花。而这个图像让他联想到了一幅宋代的刺绣作品《传宋绣盆菊帘》,气息如此相似,原来常玉的菊花盆景主题绘画在形式上正是受到了这幅中国古代刺绣作品的影响。这个文化密码,不仅佐证了长期旅居法国的常玉从不曾脱离母土文化独立发展,更感性的呈现了艺术家缠绕于内心的思乡之情。沿着这个线索深入研究下去,李安源又发现了常玉还深受与陶渊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赏菊文化的影响,如陶渊明诗句中“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的境遇,常玉的菊花亦呈现了传统中国文人的哲学境界和生存美学的经典。
对李安源来说,个体的更多内美的发现,带来的是对自己的客观和倦怠的反抗,然后可能变成一个新的酝酿,扩张的是在思维和价值上的自由感。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安源是一个浪漫的研究者,不同于艺术的浪漫,那是一种冷浪漫,一种让我们不至于彻底沦陷在现实泥沼之中的理想主义。
如他所言,“其实是想告诉大家,真正的艺术家是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他的创作对象中的,即王国维讲的‘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我是更希望我的读者是画家,而不一定是学者。”
在十几年笔耕不辍的研究中,李安源重新拿起画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旅。这似乎是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可以让他与自己回望很久的时代,随时随地地感性链接,展开精神畅游的交锋,而且更与那个许久不见的不安分的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