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12月22日,“直面高原——吴长江‘西行’绘画研究展”在四川美术馆3楼、4楼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吴长江经典版画作品、写生手稿、现场创作共70余件,包括吴先生早期的石版画和近年来的现场写生。接下来,为大家多维度介绍此次展览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呈现吴长江艺术人生的发展脉络与审美旨趣,关照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的“西行”现象。
一、边地往事
青藏高原孕育滋养了长江、黄河两条中华母亲河,这里高寒缺氧、地广人稀。清乾隆50年出版的《大清广舆图》上,这片区域还是雪山茫茫、河流村镇语焉不详。虽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也经由此域,但其地理人文少为外界所知,特别是波密、果洛等偏僻之地更是被清代民族沙文主义者称为“化外野番”。这里物竞天择,各个部族不仅要与严酷自然环境抗争,族群之间、人人之间也是强者生存,由此也塑造出豪放天然、耿介拔俗、爱憎分明、精明能干、俊美高大的民族特性。
1785年出版的《大清广舆图》上的西藏部分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促使中国急需拓展战略纵深,“经略西部”成为彼时共识。在这大的时代背景下,许多科研者、文人、艺术家纷纷走进西藏,用科考、用图画、影像来呈现这神秘边地。画家吴作人、叶浅予、张大千、韩乐然、孙宗慰等在这一时期西行,留下了最早的涉及西藏的绘画图像,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新兴主题——西藏题材美术的肇启。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后,董希文、黄胄、李焕民、潘世勋等人西行进入西藏,他们的采风创作掀起西藏题材美术的第一次创作高潮。80年代,大批内地美术家深入西藏寻找灵感、搜集素材进行创作。这时期表现高原风土人情的绘画,正好给刚从“文革”中复苏的心灵以强烈震撼与审美荡涤,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第二次西藏题材美术的创作高潮,亦称作“西藏热”。1980年,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的吴长江第一次走进青藏高原就受到这块高天厚土的洗礼和滋养,从此便将他的艺术人生锚定于此。
《青藏高原》石版 56×76cm 1984年
二、行旅风尘
吴长江先生初次到西藏,还只是美院二年级学生。1981年,他再赴甘南玛曲为毕业创作搜集素材,创作了一系列石版画作品:《挤牛奶》《尕娃》《青藏高原》……在这些早期画作中,他钟情于用黑白块组合出形式美,讲究石版印刷技艺,创造出理性、单纯、静谧、冷峻的画面意境。速写《玉树青年》有着中世纪绘画般静穆感,从额头到下颌的那条边缘线轻重缓急都恰到好处,起伏跌宕充满活力,使观者深深着迷。
《玉树青年》炭笔 色纸 40×30.7cm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