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境象
历代山水画作品经典无数,但核心的主旨其实不变,就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水画一定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其实是人对自然情感的内心观照,什么样的山水画才能“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呢?对于心灵敏感的画家而言,具有诗意情境的山水,才是触动人心的物象。山高水长,心向往之。山水画是文人心灵诗意的栖居,这就要求画家注重境象空间的营造,注重山水的诗性之美。
如果说笔墨和章法尚且属于“技”的层面,诗意境象的建构就属于“道”的哲思。要求画家多读书,懂得诗境之美,善造诗性之境,从心理层面引导观者进入你所营造的诗意山水之空间。或茂密或稀疏的树木,远近错落的峰峦峡谷,深藏的楼阁亭台,逶迤的山径栈道,大小高低的林泉山瀑,仿佛让时间静谧,让心灵得到洗涤。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笔墨当随时代,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中既不拘泥古人,又不趋迎时流,由技进道,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精神、独立个性,从而真正创作出可以体现“时代”的价值、审美和精神的作品。
(文/石峰)
石峰山水画辑评
石峰的绘画创作,早年偏重水墨山水,现在则专注于青绿山水,但无论是水墨,还是青绿,都体现出一种苍茫清润之感。从本质上看,中国山水画重“道”轻“技”,而石峰山水画中的苍茫之境,正是他通过笔墨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之“道”的表现。同时他的山水画作品,苍茫中不乏清润,这同样源自石峰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圆融思想的深刻领悟和表达。石峰通过他的作品告诉我们,中国画的创作始终需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深入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将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融入创作,是当下我们中国画创作者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文/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石峰 千尺晴岚翠插天 纸本青绿 136cm×68cm 2023年
石峰的水墨山水,意象单纯、平实,充满了天机真趣,望进去,都是身边之景、眼前所见,层叠而成由近及远,却又是丘壑万千、寄意深远。宋代郭熙说山水之趣重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石峰的山水又充满了“可忆”的故园诗意,久驻画前,不禁神往,思绪早已飞跃关山万重,回到了熟悉的故园。
(文/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原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
石峰的青绿山水,由于其笔墨的锤炼,使得他的山水画具有笔健、墨苍、色润的气质,画中布局大气,开合有致,丘壑跌宕,一反许多青绿山水那种过于矫饰的病态,而呈现出大刀阔斧的写意特质。这种以写意手法去画青绿山水,却依然保有其原来水墨山水画的品格,在青绿山水画的创作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使得石峰在当下的青绿山水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青绿山水画如何以写意去表达山水精神另辟了一条十分可行的路径。
(文/何加林,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
石峰 峭壁攒峰千万重 纸本青绿 240cm×200cm 2024年
石峰山水画风格含“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品,石峰山水画体现了人与自然相照的情境,画面见满山淡淡青绿,若清风拂来,好似漫步山涧,与其中体味心灵,自然生发心远意新之感。走进石峰笔墨,山之厚,若青又清;石之空,若明若觉。又,扶松可守拙,白云若观雪,峭壁伫士气,峰峦自清凉。笔墨由外向内,静观自生,人与山水相语,心与山川映印。
(文/田黎明,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观石峰的作品,相对于古人多了一份人间的烟火气,相对于传统多了一份走出来的勇气,相对于当下多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思考与判断,相对于自己多了一份不为人知的积累与坚守。他的艺术格体统筹在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实践中。他研究传统为的是博古开今,他移花接木为的是意境营造。石峰作品呈现出的妙在似与不似间,尽在万物心相中的格体,正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观与山水意象性的完美叠映,仿佛陶渊明人间仙境般的世外桃源在他的作品中被唤醒重现……
(文/陈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峰 一路好山看不厌 纸本青绿 200cm×240cm 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