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cmX124cm
2001年作
1994年移居青岛是他走向与齐鲁画派有别的重要转折点,也由此开启了绘画色彩的述说之路。青岛是一个地理环境迥异于山东内陆地区的城市,典型的环境特征是碧海蓝天、山海相连。沿海的道教名山崂山,素以“山海奇观”称胜,自古被视为幽奥寻真之境,也是文人墨客休闲游览的胜地。大诗人李白曾在此登山、观海、寻仙。崂山的山势奇特,山多半从海平面突然拔地而起,直插云天。《崂山志》曰:“旷观宇宙名山,五岳而外若匡庐、峨嵋、雁荡、天台诸胜,类皆山奇而少海;而普陀、琅琊、成山、蓬莱有海矣,而山不能奇。兼而有之者,其帷崂山乎?试观其峻峰入云不让泰岳之高,盘磴凌空堪拟华山之险,飞瀑澄潭擅雁荡庐山之胜,怪石古松具黄山天台之致。综群山之奇不足尽一崂,游一崂可以擅名山之胜矣”[1],可谓海山紧错之胜境。山海景观最壮美的,除了汹涌澎湃的海浪,还有日出日落的海中浴日和岚光晦明,“霞彩涛影,晨夕万状,登高而望海天空阔之色,尤足旷人心目,疏荡胸怀。至于沐日浴月之奇观,海市蜃楼之幻想异景,属山之所独擅者,更多难备数。《齐记》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诚非虚誉矣。”[2]山海奇观和霞彩奇观是青岛环境感知的突出特征,也成为孙博文迥异于临沂内陆的视觉经验世界。
▲《行云流水妙天成》
70cmX177cm
2000年作
宗白华说:“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3],“登⼭则情满于⼭,观海则意溢于海”。孙博文是幸运的,齐鲁大地的家山家水给了他丰富的环境感知世界,让他的创作跨过山水走进山海的经验世界。
最重要的转折开启了,以天空为媒介的色彩纷纷闪现。《送尽夕阳山更好》(1995年)是目前所见画作中最早的一幅作品。平涂的桔红色云层上浮现着红太阳,亮度较低的红色标注了明确的时间,显然是科学主义的理性观察和表达。画面的色彩完美诠释了“扶桑隐隐起红涛”[4]的山海意象。
▲《送尽夕阳山更好》
68cmX68cm
1995年
而在《春烟含翠报芳菲》(1996年)中,占据视觉中心的是蓝色块的突兀山体,天地涂满了单色土黄。山顶处的留白和淡彩,让视觉得到了舒缓,释放了悠然的心境。色彩运用娴熟,意境悠闲,或许是他移居青岛退休生活的心境写照。与早期作品中的客观色彩相比,主观色彩的编织跃然纸上。此后,五彩斑斓的云霞成为天然的素材进入画面。泼彩从山体扩展至云端。
▲《春烟含翠报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