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造型问题是美术史的核心问题,造型活动亦是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中国当代具象绘画的一个突出问题即“造型”异化为“照形”。本文试图以艺术史为线索进行探讨,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其间所隐藏的造型观念是一以贯之的,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鸿沟。艺术家造型活动的全部内容,都是在客体—艺术史—主体三者之间展开。当具象绘画不再与观看发生联系,而是直接复制图像,造型的扁平化、浅薄化、图像化也就在所难免。
关键词 造型 造型观念 具象绘画 图像
Abstract
The issue of modeling is the core issue of art history, and modeling is also the creative activity of artists. One of the prominent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figurative painting in China is the alienation of “modeling” into “photograph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art history as a clue, from classical art to modern art, the hidden concept of modeling is consistent, and there is no natural gap between the two. The entire content of the artist’s modeling activity is unfolded between the object — art history — subject. When figurative painting is no longer associated with seeing, but rather directly reproduces the image, the flattening of modeling, its shallowness, and its pictorialization are inevitable.
Keywords modeling; modeling concept; figurative painting; image
2023年11月,笔者收到了尚辉先生的新著《凝固的史诗:绘画造型的叙事性重建》及《有意味的造型:图像时代造型艺术问题研究》,我一口气拜读了全书并完成书评《当代历史画创作的问题意识与理论重建——读尚辉〈凝固的史诗:绘画造型的叙事性重建〉》。尚辉先生的两本著作基于图像的学理性辨析及绘画造型的主体性思考,核心在于讨论机械图像对绘画造型的冲击及对中国当代历史画创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类密切聚焦创作本体的讨论,在国内理论界的著述中还较为鲜见。造型问题是艺术史的核心问题,即便在当下,造型依然是高等艺术教育与艺术家创作实践的重点。围绕造型这一概念,可以引申出我们的很多思考及讨论。笔者不揣弇陋,略陈自己的几点思考,以就教广大专家学者。
一
西方美术学院在最初诞生之际,其教学的核心便是造型训练。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1902—1983)在其名著《美术学院的历史》中,曾引用1596年圣路加学院的一则规章:
谁画徒手稿,谁作草图,谁做浮雕,谁画头、脚、手……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脱去衣服,裸露身体充当模特,以纤细伶俐的手法去描绘他们,并以陶土或蜡去塑造模型。让他们披上衣服,再以正确良好的手法去描绘他们。〔1〕
[法]尼古拉斯·普桑 劫夺萨宾妇女 布面油彩 159cm×206cm 1637—1638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样的规则早已演变为我们最为熟悉的学院场景,只不过不再有最初的作坊色彩。直到今天,造型训练依旧是学院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却有着不尽相同的审美观和造型观。
19世纪的阿道夫·冯·希尔德布兰特(Adolf von Hildebrand,1847—1921)是一位雕塑家,但他的名声来自其理论著作《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在这部书中,他梳理了一个以古典审美为核心的造型观。严谨的形式和结构是他进行作品分析最为重要的标准,古希腊雕塑及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家的杰作是他心目中的典范。在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中,学院造型训练的总体理念并不是绝对“真实” “准确”地描绘对象,而是通过写生熟悉古典法则,并以此为后来的创作活动奠定基础。
温克尔曼(Winckelmann,1717—1768)曾这样描述历史画家的工作:历史画家之所以能够使自己的创作达到这样的高度,不仅是通过比单纯的自然更为崇高的素描来获得,也不仅仅是借助于热情的高尚表现;……他有可能在不损害被描绘对象的相似性的情况下达到这两方面的要求……在凡·代克的肖像中,过分细致地表现对象被认为是不尽完善的,而在所有历史画中这种表现就变成一种谬误了。〔2〕
上文已涉及西方美学史的“得体”(decorum)观念,在此不做展开。很显然,艺术家的造型工作必须在客观对象与审美理想中取得平衡。在温克尔曼看来,过度的“写实”并无价值,他借普鲁塔克(Plutarchus,约46—约120)之口说:“低劣的画家们,不善于再现美,只好在胡须和皱纹中寻找它。”〔3〕温克尔曼尽管英年早逝,但他的古典主义美学理念影响深远,其衣钵亦为后来的夏尔·勒·布伦(Charles le Brun,1619—1690)、乔舒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1723—1792)等人继承并发展。至今,它仍十分鲜明地体现在全世界各大美术院校所陈列的雕塑教具中,它们代表了古典艺术对理想、优雅、完美的推崇。在今天中国学院体系的素描教学中,尽管石膏像写生仍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大多沦为技巧与初级造型能力的训练,鲜有教师会为学生讲解后面的美学理念及造型观,这在实质上严重忽略了一个问题,即造型艺术首先是艺术家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19世纪学院派绘画尽管在形式上延续了美术学院的古典造型理念,但变化亦在悄然发生。一方面,古典审美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继承;另一方面,受到摄影等近代科技的影响,艺术家越来越倾向于将造型回归至“肉眼所见”的真实。人们不再满足于古希腊、罗马式的造型审美,而强调造型的“个性”呈现。不过,这里所讲的“个性”,并非艺术家的自我个性,而是对象化的“个性”。
安格尔(Ingres,1780—1867)的反对者德拉克罗瓦(Delacroix,1798—1863)在日记中这样谈及他心目中的肖像画:肖像画之所以美,主要美在朴质无华。至于有的画家……美化他的某些特征,对于这样的作品,我是不把它看作肖像画的……真正的肖像画乃是我们同代人形象的再现。〔4〕
[法]古斯塔夫·库尔贝 奥尔南的葬礼 布面油彩 315cm×668cm 1849—1850 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因而,尽管德拉克罗瓦对米开朗琪罗、鲁本斯(Rubens,1577—1640)等艺术家心存敬意,但他仍然认为,他们作品的最大问题就在于“那种完整性”〔5〕,他调侃古希腊雕塑说:“不过世上也有貌似天仙,但就是不招人喜欢的女人。”〔6〕显然,无论是德拉克罗瓦还是同时代的库尔贝(Courbet,1819—1877),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他们都将绘画造型的重点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这是美术史的一个巨大革命。由于对象化的“个性”凸显,艺术家的风格个性也因此得到释放与发挥。概言之,绘画的造型从理想美走向世俗和人间。倘若我们以“真实”程度论,19世纪的绘画或许要比此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接近肉眼中的自然,所谓的“自然主义”正是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毫无疑问,摄影术的诞生使艺术家多了一双观察自然的眼睛,严格意义的“忠实再现”逐渐成为可能。由于绘画材料的革命,艺术家终于能够方便地走向户外,而近代光学理论的发展又为艺术家科学认识色彩提供了理论支撑,写生活动到印象派时期达到空前活跃。至此,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完成了其全部发展历程。此后的现代艺术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对“写实”的革命与反叛。在这一场革命中,“造型”——依旧是冲在最前线的排头兵。我们所熟悉的立体主义,正可视作对古典造型体系的一次颠覆。
然而,艺术史的发展并非如自然科学那般,总是先进取代落后,后者取代前者,艺术史的经典从未因后世的革命而黯然失色。尽管今天的艺术表现形态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绘画死亡”的论断亦不时被人提起,但很显然,绘画根本没有消亡,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也没有消亡,全世界依然有众多的艺术家执守于这一领地。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绘画的“造型”越来越偏离美术史意义的那种认知。
二
对绘画造型的冲击首先来自摄影术以及后来机械图像、电子图像的迅猛发展。中西方摄影史的早期作品普遍喜欢模仿绘画的构图和造型,其目的是让照片能够更为接近艺术的审美。但今天,绘画(主要是写实绘画)似乎反其道而行之,已越来越沦为照片的附庸,这是图像时代造型艺术式微的重要特征,那么,其原因究竟在哪?
尽管19世纪学院派的写实注重对造型的真实呈现,但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并没有退场,它依然是艺术家建构其造型体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尚辉在著作中所强调的“有意味的造型”,不少论据皆来自19世纪法国“罗马奖”的获奖作品。事实上,这些作品都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复制,而是借助造型和构图的力量传达审美理念。这些学院派艺术家在学院所接受的教育,从来不是被动地描摹对象,而是具有主动性的艺术审美活动。唯有如此,造型方能产生“意味”。
尚辉指出:中国人对于欧洲人体艺术造型的误解往往在于其再现的真实性,以为素描造型训练就是解决能够在平面上塑造真实的人体形象,并认为这是个纯粹的技术活,多年素描训练基本上都在解决这个造型基础问题,如还差些功夫尚可通过照片来弥补和修正。〔7〕
[西班牙]巴勃罗·毕加索弹 曼陀铃的女孩(范妮·特利尔)布面油彩 100.3cm×73.6cm 1910 美国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