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封治国丨重提“造型”——关于具象绘画创作的几点思考

封治国丨重提“造型”——关于具象绘画创作的几点思考
2025-01-17 16:30:3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因此,艺术家在图像时代的造型活动,依然必须处理好客体—艺术史—主体三者的关系,这是对每一位艺术家的苛刻要求。当代中国油画尽管取得了长足进展,也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写实艺术家群体,但造型的贫弱和精神性的缺失也越发明显。倘若说,摄影术诞生之初,照片给予了艺术家另一双观察世界的眼睛,它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的观看方式,但尚未动摇人们对造型审美的理念。那么在今天,智能手机乃至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则让人们的观看方式再度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凝视”蜕变为“浏览”,图像迅捷化、廉价化,也必然引发观看的扁平和短视。写实绘画不是与观看发生联系,而是直接与机械图像发生联系,由于缺乏艺术史造型观念的体察,写实被简单地看作对图像的复制,艺术形象被等同于电子图像,造型的扁平化、浅薄化、图像化也就在所难免。柏拉图曾把绘画视作“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了两层。倘若柏拉图活到今天,他更要无奈地感慨绘画已沦为“模仿的模仿的模仿”了。我们甚至不再需要一张“工匠所创造的床”,因为万能的图像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或许,这就是今天写实绘画最为尴尬的境遇。

将照片造型等同于绘画造型,这不仅是当代中国美术界的通病,在西方同样如此。故而,尚辉先生近年才在多种场合不遗余力地批判这一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上还是认识的误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油画界曾有一段研究古典绘画的热潮,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那时油画界对古典的研究极为专注,古典造型法则被充分重视,部分艺术家将自我个性融入其间,不少作品颇具现代意义的精神性和崇高性。但很快,这种古典研究的风向被市场迅速带偏,古典被简化为细腻和唯美,更甚者走向了脂粉。于是乎,照片形象取代了绘画形象,“造型”成为“照形”。在不少美展中,机械的“照形”及摄影色彩充斥全场,令人乏味而无语。当画家不再需要观看自然、观看对象,只需面对照片或其他电子图像,形象的塑造过程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为了照片的抄袭过程。对比德加对照片素材的处理,可以很容易看到问题的症结,那就是我们完全丧失了造型的主动性。或许,近十余年所掀起的“写生热”是人们有意无意的某种回归与反叛,然而一回到工作室,“创作”则又普遍性地回归到了“制作”。

绘画精神性的缺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个根本性因素,这里或许还可以引发出信仰、学养缺失等问题,在此不做展开。在一系列的历史与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中,除了对照片图像的过度依赖,另一个严重现象就是艺术构思的普遍缺席或严重退化。图像替代了构思,题材等同于主题。因而,我们的创作一方面鸿篇巨制,一方面又味同嚼蜡,既看不到作者构思的精巧和对主题的升华,也看不到感人的形象和动人的造型,一切都如同照片的堆积和摆拍。绝大部分艺术家在创作前已没有了素描造型的推敲阶段,也缺乏构思立意的打磨过程,这些不可或缺的环节都交给了现代电脑技术。笔者亦是众多创作者中的一员,自身也多少存在上述的问题,必须认真自省。虽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中还是出现了不少能够流传的优秀力作,但就整体而言,作品的感染力仍然比不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些经典,尽管在制作上,今天已大为进步。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认真地予以反思和总结。

至于被普遍关注的AI技术,笔者倒是持乐观态度。毕竟,AI的基本逻辑是建立在大数据和算法、算力的基础之上,其特点是快捷模拟与生成。尽管它具有强大的不断学习和进化的能力,但终究只是艺术创作的辅助,不可能代替以创造为特征的艺术活动。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一旦AI成为升级版的普及化新型图像,且一旦被画家滥用,那么,我们的具象绘画将成为毫无价值的伪绘画。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篇小文不过是管窥之见,并没有涉及造型活动的全部内容。其实,这些讨论也未必重要,因为塞尚早就说过:“我不想读什么理论,而是要面对自然。也别管什么评论,还是去画画吧!”

注释:

〔1〕[德]N.佩夫斯纳著,陈平译《美术学院的历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2〕[德]温克尔曼《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德]温克尔曼著,邵大箴译《论古代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页。

〔3〕同上,第73页。

〔4〕[法]欧仁·德拉克罗瓦著,李嘉熙译,陈尧光校《德拉克罗瓦日记》1854年7月29日条,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393页。

〔5〕同上,1854年9月7日条,第415页。

〔6〕同上,1855年10月1日条,第487页。

〔7〕尚辉《有意味的造型:图像时代造型艺术问题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2022年版,第17页。

〔8〕[法]菲利普·杰奎琳主编《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图录,2014年版,第81页。

〔9〕[英]马丁·盖福特著,赵琦译《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10〕同上,第145页。

〔11〕亚当斯·蒂姆《弗兰克的另一面》,《观察家·新评论》2014年9月21日,转引自[英]凯瑟琳·兰珀特著,马洁译《质朴的真实:弗兰克·奥尔巴赫的画语人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12页。

文/封治国,《重提“造型”——关于具象绘画创作的几点思考》,来源:国美学术通讯,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5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封治国谈写意油画:首先应具备高品质的艺术语言

封治国,1977年9月生于江西南丰。1995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本院油画研究生,200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1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年调入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结业于全山石油画高级研修班。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院院务委员。

曾获得“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银奖,“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浙江美术奖”金奖等。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都美术馆、北京合艺典藏有限公司、江西699艺术中心、宁波华茂美术馆及多家专业画廊、私人等收藏。

(责任编辑:孙秀青)
关键词:封治国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