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自战国晚期萌生,历经秦和汉初的发展,武帝时臻于成熟,至东汉中晚期达到鼎盛。汉魏之际在新体的冲击下,向整饬楷化的方向发展,尽管北朝后期出现过短暂复古的倾向,但已难以挽回隶书江河日下的颓势。面对衰退已久的隶书,唐人改变取法,重塑隶书传统,开创了隶书壮硕丰腴的盛唐气象,涌现出一批擅隶的名家,形成汉隶以后的首次中兴,但囿于时代的局限终未能掀起大的波澜,唐代以降的近千年间也未能脱离唐隶的影响。直到清代,清人直接取法汉隶,恢复汉法,才使隶书再次得以复兴。相较于历史对汉隶和清隶的认可,唐隶则备受争议。宋、元、明对隶书的认知深受唐隶的影响,多将蔡邕和晋唐隶书作为取法对象,直至清初仍将唐隶奉为圭臬,给予较高的评价,但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兴起,取法汉碑成为清人的共识,开始尊汉卑唐,唐隶又为清人所诟病。
以历史的维度纵向来看,唐隶上不及汉隶,对汉隶古法继承不足,下对清隶复兴的作用有限,尽管清隶难以完全脱离唐隶的影响,但其取法主要还是汉碑。横向上也无法与同时代的楷书和草书相比,但唐隶作为唐代书法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楷、行、草、篆书一样共同构筑了唐代书法的繁盛景象,是不可或缺的中兴字体之一。尽管唐隶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但却开创了隶书雍容整肃、圆劲丰腴的全新风尚,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不可或缺的书史地位,同时也表现出取法单一、风格趋同、整饬程式、古意不足的历史局限。因此,对唐隶的价值和局限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估就尤有意义,有益于我们对唐隶的客观认知,有助于隶书的当代传承和全新发展。
梅跃辉书法作品
一、唐隶的价值
1.唐隶打破了魏晋以来隶书沉寂和唐初独尊王羲之的局面,摆脱魏晋隶书的笼罩和束缚,使隶书成为和唐楷一样兴盛的字体,开创了隶书的中兴。汉末,隶书经过前期的发展演变,各种风格样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蚕头燕尾的特征不断强化,由于过分强调波挑走向装饰美化的恶性循环,使汉隶原有的生机逐渐逝去。《熹平石经》是隶书程式化的标志,官方刊立的目的是为校正典籍、文字,让学子“取正模范”,但这种方硬谨严、匀称整饬的石经隶体却成为此后隶书的标准,在其影响下,隶书不断向方硬刻板的方向发展,曹魏时期的《受禅表》《孔羡碑》《上尊号》《范式碑》,西晋的《辟雍碑》《孙夫人碑》等都表现出和《熹平石经》相近的风格特征,点画方直翻挑,形态生硬方锐,被吾丘衍形象地称之为“折刀头”,属于隶书的“变态”。东晋时,隶书的正体地位被楷书所取代,隶书的时代就此终结,尽管仍有人沿袭以隶书刻碑的传统,但此时的隶书仅是作为专门铭石的书体存在。初唐隶书大都以欧阳询为宗,从其代表作《房彦谦碑》来看,依然没能脱离石经旧法的藩篱,隶书已成强弩之末。由于太宗尤崇王羲之,视羲之书法为“尽善尽美”,虞世南、褚遂良宗法二王,得到太宗的赞誉和升迁的机会,在皇帝和近臣的引导下,崇王蔚然成风。书判取仕以“楷法遒美”为先决条件,也促进了楷书的空前繁荣。相较唐初对“二王”的崇尚和楷书的日渐繁盛,隶书一直延续了魏晋以来的沉寂和落寞。
玄宗时,对“狃于世习”的书风颇为不满,力矫隶书旧习,以“丰丽”为尚。为矜式后学,规范隶法,玄宗于开元年间颁布《字统》,并自书《石台孝经》《纪泰山铭》等倡导隶书。由于玄宗的喜好,“海内书家翕然从之”,由此隶书大播,形成“开、天之际,丰碑大碣,八分书居泰半”的繁盛局面,涌现出一批以韩铎木、蔡有邻、史维则和李潮为代表的隶书名家,隶书再度繁荣,成为汉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同时打破了入唐以来独尊“二王”的风气,使隶书能与楷书相媲美,成为行草和楷书之外的大宗。
梅跃辉书法作品
2.唐隶恢复隶书法度规范,修正魏晋以来隶楷错杂弊病,使隶楷原本生硬的拼接自然融合,纯化了隶书。以《熹平石经》为代表的汉末隶书已透出楷书的消息,向方整谨严的方向发展,由于《熹平石经》的典范作用,成为后世竞相临仿的范本,魏晋南北朝隶书与之血脉相承,无论从笔法形态还是结体取势都承袭了石经的模式,从晋《辟雍碑》、北齐《陇东西感孝颂》等隶书碑刻中都不难看出楷法相杂的迹象,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唐初。楷书自隋朝以来的盛行,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唐隶隶楷混杂现象的形成,欧阳询《房彦谦碑》、薛纯陀《祭比干诏》、殷仲容《马周碑》等都存在着隶法不纯、生硬拼凑的问题,这些作品多以隶书为本掺杂楷法,也有以楷书为基础杂有隶法的,隶、楷特征浅显的拼凑在一起,尤显生硬。
面对隶楷的错杂相掺,唐人开始思考隶书的渊源与传统等问题,在“尚法”风气的作用下,不断总结魏晋以来隶书的得失,依循法理,溯本求源,把汉隶作为审美标准,不断去楷化,重塑隶书规范。武周时期,唐隶就开始有所变化,卢藏用的《甘元柬墓志》隶法娴熟,用笔和结构都更接近于汉隶,隶楷相杂的现象也有所消退,已见隶法纯化的端倪。同时期也出现一批隶法相对纯净的墓志,如《司马寔墓志》《柳崇约夫人杜氏墓志》《王震墓志》等也都较之前有了较大提纯,隶法日渐纯熟。隶法的纯化直到开元、天宝年间才大有改观,梁升卿《御史台精舍碑》的用笔和《礼器碑》非常相近,较之更显肥厚,撇捺处还可窥见《乙瑛碑》的用笔特点,汉隶的古法特征更加突出;韩铎木《叶惠明碑》也深得《曹全碑》的神韵,一改唐初以来隶楷相杂的习气,隶法更加纯正。在恢复隶书传统,消除隶楷相杂、纯化隶法的进程中,玄宗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力矫唐初隶书圭角显露、锋棱分明的方硬刻板之气,力遵汉隶传统,用笔壮实丰腴,结体宽博宏逸,进一步规范了隶法,使汉隶特征更加突出,创造出壮丽丰腴的隶书新气象,基本上修正了初唐以来隶楷相杂的问题,使隶法得以纯化。
梅跃辉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