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方面,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艺术评论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年,随着自媒体爆炸式地增长,逐渐成为艺术批评的重要平台。作为新兴的艺术评论方式,自媒体艺术批评在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视角独特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极端化观点、情绪化宣泄、碎片化传播等局限性。在我看来,艺术批评是要讲理的,讲理就不可能过于偏颇,更不可能极端,“语不惊人死不休”用于评论是不公平的。自媒体当然可以发表个人的意见,“一家之言”中也不乏睿智,但观众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有理论思考,受批评者也不必过于介怀。严肃的艺术批评与评论者的喜好无关,艺术批评主要是服务于艺术实践,既为艺术家提供理论的视角,也为观众提供艺术价值、情感价值。
新时代以来,中国艺术界在理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开始有意识地在中国艺术话语体系建设上寻找自己的特色。西方的艺术理论倾向于将艺术视为一种可以量化分析、逻辑推导的对象,而中国人更倾向于通过直观体验、内心体悟来认识世界,中国艺术也更注重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因此,在建构艺术话语体系时,如果盲目套用西方的知识框架,可能会忽视中国艺术特有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导致艺术表达的生硬与失真。中国国家画院等艺术机构近年来举办的研讨会,注重学术建设,在引入世界艺术潮流、借鉴西方艺术理论的同时,主动提出与中国艺术发展紧密相关的严肃话题进行讨论,如“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与突破”“山水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美术创作与美术批评”,希望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积极推动艺术理论的发展。作为一位艺术理论工作者,我一直希望能对当下的艺术现象和未来发展、艺术理论的机制建设等方面有所推进。
中国美术报:您是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您认为当前的文艺工作应该如何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讴歌人民、服务人民?
徐涟:纵观百年来的中国文艺发展,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应该说,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经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却常常因为认知水平、思考深度、实践能力的不足而导致一些作品的概念化、片面化,缺乏真正打动人心、代表时代艺术高峰的经典之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深刻理解“人民”概念,就成为提高艺术创作水平、提升艺术创作质量的关键。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首先要理解,“人民”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体到一个个有血有肉、平凡生活中的人物,英雄人物、科学家是人民,快递员、家政员也是人民,知识分子、艺术家同样是人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但具体到每一个艺术形象,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绝不仅仅只有高大上的形象,如果全都是完美的、高大的,没有了典型性,也没有了个性,这样的形象往往是苍白的,无法打动人的。之所以出现这些概念化的表现,不只是因为创作者自身认知所致,艺术生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艺术创作的研究者、评价者也负有重要责任。甚至可以说,后者的责任更重一些。作为艺术评论者,我们应以开阔的胸怀,敢于去承认、选择那些看似溢出常规的不完美但具有昂扬精神与巨大精神力量的作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放开胸襟,去选择真正打动自己的题材内容进行创作。要从平凡的人民、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凡的艺术之美、精神之美,寻找艺术创作的典型形象。对于创作者而言,感动别人之前,要先感动自己。有时候,“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被打动非要创作,很难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对此,作为艺术家,我们可以做的是,真诚面对自我,正确对待利益得失,以澄明清澈的心境,投入创作之中。
书名:《艺有所见——徐涟艺术理论评论文集》
作者:徐涟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