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徐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时刻关注着中国美术的前沿问题,更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管理之中。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不断思考着画院创作机制、管理体制的完善以及中国艺术评价体系的建设。同时,作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徐涟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美术报“对话”专栏,特别邀请徐涟分享其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编者按
徐涟
中国美术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您认为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面貌?
徐涟: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中国文艺界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美术领域,在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的总体生态得到了显著改善,并呈现出诸多令人振奋的新特点和新面貌。
在艺术创作方面,艺术家们逐渐摆脱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本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再局限于个人经验和情感的表达,而是以自觉主动的姿态,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可以说,艺术创作风气与创作态度的改变,是能否推出优秀作品的关键。
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在于主题性美术创作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特别是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上,美术创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开馆,大型雕塑《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的艺术成果在展览馆西侧广场亮相,成为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鸿篇巨制。
以中国国家画院为例,十年来在主题性创作上也取得了诸多可圈可点的成绩。2014年,中国国家画院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实施了“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吸引聚集了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的大批优秀艺术家参与。中国国家画院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喜迎党的二十大以及黄河、长江、大运河、长征等主题性创作项目,创作并收藏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展现人民风貌的优秀作品。
在开展主题性创作的同时,推动建立完善创作机制与管理机制,也取得了值得总结发扬的经验与做法。仍以中国国家画院为例,至今,中国国家画院已经形成了每年以重大主题性创作为抓手的创作机制。这个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最大的成效在于调动艺术家的积极性,拓展艺术家的创作视野,帮助艺术家从小我走向大我,走向社会,走向时代,走向人民,走向生活的深处,去寻找发挥自我艺术才华的题材与内容。特别是对于画院的专职艺术家来说,主题性创作不仅是被动完成创作任务,而是推动艺术家不断拓展新的创作题材、创造新的艺术样式。通过一次次的磨炼和进步,艺术家的创作一定会有所突破,达到自我的艺术高峰,并走向时代的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