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您如何理解艺术创作中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徐涟:在探讨艺术创作中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时,我们首先需要纠正对“传统”的一些误解。不是所有的历史遗存都是传统,裹小脚也曾经是传统,但绝不是要发扬的传统而是要舍弃的糟粕。我们说“传统”一般意义上指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进行着流变发展。例如,清初的“四王”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回望传统,将传统元素与当时的创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这种风格在后来因被过度模仿而僵化,成为束缚艺术创新的桎梏。又比如,古人留下的所有文字痕迹包括碑刻、竹简等并非都是书法,这需要我们重新整理、发掘,按照书法审美特征加以品评与分析,将其中优秀者纳入中国书法的传统当中,扩大对书法的认知。这些都提醒我们,传统需要不断挖掘其最有生命力、最有价值的部分,而非机械地复制。
在艺术创作中,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是浩瀚如海的资源库,我们需要从中筛选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创新性的手段将其融入今天的艺术创作中,把它变成新的传统,支持我们继续走向新的未来。
艺术创作中的理论突破是创新的重要支撑。当前,我们的理论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就需要艺术批评家在理论研究中,能够总结经验,为未来的艺术创作提出前瞻性的真知灼见。同时,我们还需要尊重中国人的情感方式、认知方式及体悟方式,建构具有中国审美特征的话语体系。
在处理艺术创作中的东西方关系时,既要借鉴西方有益的经验,同时更要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一个多世纪以来,东西方艺术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发展,几乎穷尽了所有可能性。所以,东西方艺术关系问题已经不是问题。我以为,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面对的,是随着AI技术兴起而带来的革命性变革,AI不仅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手段与方式,还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也许在未来,我们需要通过艺术来确证人存在的价值,寻找人与机器之间的平衡点。这是艺术的终极价值。
中国美术报:您如何看待文艺作品的原创性和时代性?
徐涟:时代性是文艺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要深入理解并体现文艺作品的时代性。首先,对时代的深刻认知是前提。这要求创作者不要把目光局限于一日三餐,而是去关注国家、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探索深海的极限、中国“北斗”的独特功能……只有对这个时代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我们才能够抓住典型性题材,找到典型性的视觉形象,并用画笔呈现出来。
其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理解时代性的关键。历史是时代的连续体,每一个时代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节点。因此,创作者需要打开心胸、开阔眼界,将个人的创作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审视与定位,通过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在作品中呈现出更加深邃与广阔的时代视野。
原创性是文艺作品的天然属性,每个人的创作都是基于其独特的视角、情感和体验。然而,真正的原创性并非仅仅在于形式的新颖或技巧的独到,更在于艺术家是否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否不断学习、提升认知,因为你的修养达到哪种深度,你的作品就会达到哪种高度。这就需要艺术家不断阅读、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活的感受,并从中抽取典型题材、典型人物、典型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