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袁学君的写生观 | 在“游观”中广取博览,纵情看山河

袁学君的写生观 | 在“游观”中广取博览,纵情看山河
2025-03-19 13:37:1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绘画中的“写生”,原指脱离粉本而直接对大自然中的花木、鸟禽、草虫、走兽等进行观察和描绘,因而一般用为花鸟画的专称。明代唐志契说,“昔人谓画人物是传神,画花鸟是写生,画山水是留影”,是为明证。但人物、山水写生,又分别称为“写真”和“师造化”。近百年来中国画受西方艺术的冲击和影响,“师造化”、“写真”、“传神”等具有丰厚本土文化内涵的概念术语,因西方美术的写实主义的写生引入而逐渐被遮泯。古人的山水画写生与现代美术(山水画)教学的写生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传统山水画中所讲的“图真”、“游观”、“留影”、“身及山川而取之”、“饱游饫看”、“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其实都与写生有关,要求画家在自然山川中去悠游泉林、追求泉石笑傲的精神享受,同时用“目识心记”或“打草稿”的方法将自然之景记录下来。

本文意在结合自身三十余年的写生实践与教学经验,发掘遮泯已久的“师造化”精神,以在写生实践中回归与重彰中国山水画写生学之真义,探寻中国画写生教学与实践之真蕴。

2.jpg

《故宫夜景》,44×68cm,纸本设色,2023

一、“游观悟记”写生游观空间的重构

近现代山水画写生,一般采用“对景”图绘的方式,它重在训练眼睛的观察能力,解决景物的造型问题,因而,写生中多采用固定视点,选取具有现场感的自然风景入画,并多以焦点透视组织画面结构,以形成既有较强景深空间又呈现出一定组织变化的画面效果。总体而言,对景写生的方式主要源自西方绘画。关于这一点,著名画家张仃说得很清楚:“在欧洲,特别是在印象派之后,画家的野外写生,视为当然;中国‘五四’以后,西洋画介绍进来,西洋画家背着画箱画架去写生,也为人们所习见,但是中国画画家,背着自己缝制的画夹,带着小贩街头坐的‘马扎’,在野外一坐一整天,还是少见的,有时烈日炎炎,有时斜风细雨,——就得躲到屋檐下或小船中。”从这段叙述可知,中国画画家整天坐在野外对景写生,主要是近代以来受西画写生风气影响的结果。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传统的写生方法并不强调“对景”,而是提倡“游观悟记”,其真正诠释了中国画写生的真谛。“游观”,既是深入的观察与感受,如同郭熙提出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写生方式,相对于西式写生的“对景久坐”,中国传统的写生方式可以说是“对景观察,离景忆写”,它更加注重动态式的审美观照,强调在一种“游观”的状态中完成观物取象的过程,当然也不完全排除“勾其大要”。因而,如果说西式写生多画实景,中国画写生则多写“心象”、“意象”;相对于西式写生背后潜隐的科学主义精神,中国传统写生则更多地蕴含了一种“目击道存”、“以大观小”的哲学主义人文价值观。

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游观观照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都为艺术视觉领域里创造出了伟大的景象。“以大观小”原本是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个绘画公案,他认为“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这一观点,其实道出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空间在本质上乃是一种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动态化“游观”图式,其中隐含的时空一体流转、万物循环消长的文化哲学蕴涵,与西式风景画拘囿于焦点透视而仅止于视觉感受的客观化空间,何啻霄壤之别!早在南朝时期,画家王微即已指出:“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清人布颜图也说:“因悟画道之变化,与易理吻合无二。”正因为此,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不但强调“师古人尤贵师造化”,而且更强调“夺造化”、“夺神韵”,他说:“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此种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其神韵,才是真画。”

3.jpg

《高峰之路》,240×200cm,纸本设色,2025

“悟”,写生时要学会“饱游饫看”,仔细深入的观察,分析与感受景物,在“游观”中善于发现令自己心动的景,找出地域典型与特色并进行提取、概括、重组成为心中丘壑。由于中国传统山水画讲求抒情性,是人文主义哲学观念的表达,不以再现客观物象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抒写胸中逸气”为最终追求,唐代张璪提出的“中得心源”也是对“悟”较好的一种总结。黄宾虹长年纵浪大化,饱游饫看,目击道存,故其笔下山水,既不凝滞于物,也不囿于传统程式,其笔墨在“以大观小”的营构中,矩矱从心,神超理得,天地造物,随其剪裁,阴阳大化,任其分合,深蕴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内美”。“记”,一曰勾勒记录,二曰目识心记。勾勒记录为快速绘出当地具有显著特征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结构特点和神韵。写生稿虽重要,然更需要用“心”留住景与情,写“心中丘壑”,既为目识心记。现代画家陆俨少,他写生则主要运用目识心记之法,绝少对景勾稿,也不强调山容水态的完全逼真,一般只记住其来龙去脉,回环曲折。抗战时期,他避难入蜀,饱游饫看蜀中与峡江雄奇风光。其山水画创作,以因势利导、映带顾盼、笔意连属的独特笔法,创造出极富个性化色彩的“游观”式空间图式,充满了起伏跌宕、阴阳化合的宇宙节律与哲理玄思。

基乎此,我认为,在当下的山水画写生中,对景写生的方式固然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它并不构成遮泯传统画脉的理由,相反,通过写生实践,回归与重彰“游情宇宙,流目八纮”,“游观悟记”的画学真义,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与把握“以大观小”之法,重构“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游观”式山水空间与境界,应该毋庸置疑地成为当代山水画家的基本目标与追求。

4.jpg

《太和殿》44×68cm,纸本设色,2023

1234...全文 9 下一页
关键词:袁学君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