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南通籍艺术家郑忠荣获东京2025·第十八届国际书画大赏展“日本国际艺术研究院奖”。
本人是郑忠的海安老乡,又是同龄人,借此机会,笔者采访了郑忠校友。
母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和很多人不同,郑忠上大学之前有一段当兵的经历。
多少年后回忆,郑忠这样写道——
军旅生活给了我强健的体魄、坚强不屈的意志与傲岸的自信。潜水生涯则给了我学习专业的方法论和一种独特的敏感。
而从“部队”的心路历程到母校的“接力棒”乃至工程师、发明家、版画家生涯,直至后来“郑忠水墨画”的滥觞与系列作品的诞生,母校南通师范学院美术系老师们群体的作用居功至伟。
2025年4月1日,郑忠发了这样一则朋友圈:
四月的阳光透过银杏树漫过工作室的窗棂,我凝视着画案上纸本渐次浮现的红山符号,云罩雾隐,气韵蒸腾,恍然看见三十八年前母校南通师院冯则义老师在水彩课上晕染的晨霭,正与班主任师铁岭老师静物课中彩陶上的光泽在宣纸上悄然重合。那些被岁月封存的记忆碎片,在中国美院铜版工作室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大卫·西维伯格教授递来的刮刀下豁然开裂,流淌出跨越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密码。
郑忠作品,海韵系列
郑忠的记忆里,母校的老师们留下的印记,如此深刻——
冯则义先生在北鱼海边的清晨,一人独自画水彩风景,我悄悄地伫立目诵,他说朝露未晞时分的湿度最能驯服水色。那些在宣纸上氤氲的群青与赭石,如今化作红山玉璧上的雾霭,在画布上凝结成永恒的湿润记忆。
油画教师郑志刚油刀下厚重的历史肌理,在三塘村的画室里面壁之际突然苏醒——当西维伯格用钛白刮出第一道晨曦时,我猛然意识到油画刀刮出的不仅是颜料,更是红山先民凿刻玉器上遒劲的力道。
班主任师铁岭老师的静物课像是永不停歇的时空剧场,总在记忆中反刍,汉代陶罐的裂纹与宋代梅瓶的釉色在三十多年后重逢,化作红山女神像衣褶间流淌的时光痕迹。
退役后考大学,完全是心血来潮。
一个月专业复习,三个月文化复习,侥幸考进南通师范,“我的专业水平还是当兵六年前的水准与认知,这个时候专业素质太孱弱的我,如果考进八大美院,不是被呛死就是会被整成半痴呆症。南通师院美术系的教学大纲对于我来说则是最贴近生活、最接地气的靠船下篙。”
显然,郑忠对母校是心存感激的。
师铁岭老师是南师大高材生,教的是正宗的苏派素描基础,石膏像与静物素描,让郑忠豁然明白,柳暗花明,一通百通。
郑忠与师铁岭老师在上海看画展
吴卫卫老师的人像素描,被郑忠认为“这个递进很合理很巧妙,作为一个退役军人,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就看出了美术系教学的端倪。”
郑忠坦陈,他的美术基础在全班是最弱之列。这时,冯力老师从大西北调进来了,他的艺术气质、他高屋建瓴的洞察力,他的方法论,让郑忠将所有疑惑澄净,每天至少画三幅速写,风雨无阻。有了速写的长足进步,加上他的书法童子功,吴卫卫老师额外开恩的素描“小灶”,杨晓辉老师让他悄悄地临摹八十七神仙卷的线描功课,冯则义老师在北渔乡海边不期而遇的“水彩课”,郑志刚老师手把手教的油画三板斧。郑忠说,艺术的滋润,还有比这更完美的演绎与前奏吗?
郑忠与母校周建忠教授、顾森毅教授等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