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房建平·油画 | 从平实的题材而入,在文化层面上构筑起西北的浪漫诗意

房建平·油画 | 从平实的题材而入,在文化层面上构筑起西北的浪漫诗意
2025-04-20 16:22:1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房建平的具象写实绘画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西北地区民族民众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纯真、善良、虔诚、坚强是他欲罢不能的创作题材。河西走廊的辽阔为她建立了宏大和深厚的审美参照。在他的自述中这样说道:“我选择用绘画的形式,不断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资源,通过绘画写实的手法表现现实题材,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进一步深化提炼个人艺术语言,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反映西部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他熟悉的西北景观,将熟悉的视觉经验加以想象,组织创造出属于房建平对故土的自然情思与丰富记忆。

(一)风格初具:故土的眷恋

从西安到北京再到广州,三个地方的辗转学习,年轻的他始终处于纷繁交叠的艺术风格中相互对抗并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深受安德鲁·怀斯的影响,渴望回到一种无为的纯真状态,探索人类文明的无知原型。《未来》(1987年)以河西走廊戈壁的无限延伸为背景,隐现戈壁的沧桑质感。画面的前景标有红色1000刻度的木桩用白色圆圈圈住,是他对西北大开发的内心渴求。1992年,《正午》参加“中国油画艺术展”获得优秀奖(该展览的最高奖项),画中人物的刻意模糊与周边场景的有意塑造,利用不同层次的灰营造微妙的层次关系。1994年,作品《阳光》(1992年)入选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美展,也是他最早绘制的藏族人物肖像,通过强化服装、肤色、造型来传递藏女的本真和生命的尊严。从艺术履历来看,1994年是房建平确立自我的关键一年。《生命》入选了“第八届全国美展”。他借用胡杨树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烂的生命状态隐喻西北的精神力量。他的尝试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强化精神表达,在处理图像资源时以最为朴素的美学立场取舍重组,赋予戈壁胡杨意象和灵魂,流淌着他对故乡的那份浓烈感情。二是充满艺术表征,在创作中整体统筹画面的现实与写实、意象与表现。《窗骨》(1997年)与《记忆》(2007年)是两幅超写实主义手法绘制的旧窗格,一前一后恰好10年。前者是广州美术学院废墟中捡到的,后者则是嘉峪关文化馆画室的窗户,两扇窗户在搬回画室后均在改造后,使用超写实手法形成视觉错觉,引导观者透过窗户窥探过去场景的投影。这一阶段他的画作流露着感伤的情调和神秘悠远的遐想。

(二)主题聚焦:心灵的相遇

画人物画的画家一定是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了人性关怀才会有感人的肖像画。河西走廊的蒙古族、藏族、肃北阿克塞哈萨克族民众的“憨”与“纯”是房建平视觉体验的根本支撑。在我们的访谈中,他强调了广州的艺术实践显然预示着某种新的转机,源于创作主题聚焦了人物。《汉子》(1997年)展现了其扎实的写实功底,在处理人物轮廓与服饰时,那些纤细感与强劲感浑然一体的线条,雕琢出西北汉子的精神意象。作品的内核如同房建平个人性格的灌注,硬朗、坚毅与悲壮共存,明确指向自我内心。作品《新绿》(2002年)是熟练掌握绘画语言后,融汇且贯通到个人性的创设,他有意将藏族女性的人物形象拉长,呈现一种唯美的意象。这张作品的转折性表现:首先是画面人物从单人变为多人组合,其次色彩从浓郁转向明亮,再次从古典透明画法转向直接画法,最后是从外观切入内观。在房建平看来要抓住对象的“神”,绘形是达到这个目的的必要手段。作为一名现实主义画家,他始终认为在绘画艺术创作中造型是传神的基础,传神是造型的升华,写实人物肖像画是造型和传神的统一体。

关键词:房建平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