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油画的多元格局中,徐里的创作如同一曲独特的变奏,将西方油画的材质特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熔铸为一。他以非凡的艺术自觉,在画布上重构了东方美学的诗性空间,让油彩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忠实摹写,而成为承载水墨意境的精神载体。这种跨越媒介的创造性转化,既彰显了油画语言的当代可能性,更在文化根脉上接通了中国艺术“以形写神”的千年传统。
意境的转译:从水墨留白到油画的虚实之境
徐里对中国传统意境的理解,并未停留在视觉符号的简单挪用,而是深入到哲学层面的审美建构。他笔下的山水图景,常可见大面积的“空白”处理——这并非画布的物理留白,而是通过稀薄的油彩层叠、冷暖色调的微妙过渡,在厚重的颜料堆积中营造出“虚”的意象。这种“虚”,恰是中国艺术“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当代转译。例如在表现黄山云海时,他摒弃了西方风景画中对云雾的写实性描绘,而是借鉴宋代山水的氤氲气象,以松节油稀释的群青与钛白在画布上晕染,让山体在若隐若现中获得“元气淋漓障犹湿”的水墨意趣。这种虚实相生的处理,使油画的三维空间感与水墨的意境延展性达成奇妙平衡,观众的视线不再被局限于具体物象,而是随着色彩的呼吸进入“可游可居”的精神场域。
在意境营造的深层逻辑上,徐里继承了中国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他的风景写生从不满足于对景描摹,而是如同古代文人画家般“饱游沃看”,将自然物象转化为内心图景。当他描绘西北荒原时,粗粝的笔触既是油画刀刮擦的质感呈现,又暗合了传统山水画中“斧劈皴”的力度美学;画江南水乡时,细腻的排线看似遵循油画的光影规律,却在布局上暗合“平远”“高远”的散点透视,让观者的目光能沿着蜿蜒的河道、错落的石桥自由游走,如展开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这种对空间结构的诗意重组,打破了西方焦点透视的视觉禁锢,让油画真正承载起东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笔触的觉醒:从塑造体积到书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