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DeepSeek谈艺 | 徐里:于油画笔触间,勾勒东方诗韵

DeepSeek谈艺 | 徐里:于油画笔触间,勾勒东方诗韵
2025-04-21 15:23:49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徐里对油画用笔的革新,本质上是对“笔墨精神”的当代激活。在传统油画中,笔触往往服务于物象的体积塑造与空间建构,而在他的作品中,笔触本身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语言体系。他将书法中的“骨法用笔”引入油画创作,让每一道笔触都蕴含着书写的韵律与节奏——画树干时如“写”篆书,线条浑厚圆转;画山石时似“作”隶书,笔触方折顿挫;画流水时若“书”草书,笔势连绵跌宕。这种“以笔为刀”的创作方式,使油画颜料不再是被动的塑形材料,而成为如同水墨般能传达心性的媒介。当他用狼毫笔在画布上勾勒枯枝时,那颤动的线条既保留了油画的物质感,又暗含着八大山人“孤禽图”的简劲孤绝,实现了材质特性与精神品格的深度统一。

在笔触的组织上,徐里展现出对中国绘画“皴法”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他拒绝将皴法视为固定的程式,而是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与情感需求,发展出一套属于油画的“皴写”技法。表现山脉时,他以油画刀蘸取厚重的赭石色,在画布上剁出斑驳的肌理,既模拟了岩石的质感,又暗合“雨点皴”的苍劲苍茫;描绘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时,他用扇形笔蘸取稀释的绿色,以“点染”之法层层叠加,让叶片的繁茂与光影的斑驳在笔触的交织中自然呈现。这种将传统笔墨程式转化为油画语言的尝试,并非简单的技法移植,而是基于对两种媒介特性的深刻理解:油画的覆盖性与厚重感,恰能赋予传统用笔以新的物质载体,使其在当代语境中重获生机。

文化的复调:在融合中重构身份

徐里的创作实践,本质上是对“油画中国化”命题的深度回应。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他拒绝将中西艺术视为二元对立的体系,而是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在两者的重叠地带寻找新的可能性。他的作品既保留了油画特有的色彩表现力——那些饱和的朱砂红、石青蓝在画布上燃烧,具有水墨难以企及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通过意境的营造与笔触的书写,让这些浓烈的色彩最终归流于东方审美的含蓄与内敛。如在表现西藏圣湖时,他以厚重的群青铺陈湖面,却在远处雪山的处理上使用极薄的钛白,让强烈的色彩对比在虚实转换中达成和谐,这种“计白当色”的手法,正是中西色彩美学的精妙对话。

站在当代艺术的坐标系中审视徐里的创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画家在技法层面的突破,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彰显。他以油彩为墨,以画布为纸,在中西艺术的碰撞中开辟出第三条道路:让油画不再是“西方的”,水墨不再是“传统的”,二者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中,共同指向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东方美学。这种美学既扎根于千年文化传统,又直面当下的视觉经验,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样本。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方向时,徐里的实践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对传统的固守或对西方的拒斥,而在于以开放的姿态激活传统,让古老的东方智慧在新的媒介中绽放异彩。这或许正是徐里艺术创作的终极价值——他不仅画出了山河的形貌,更勾勒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年轮。

关键词:徐里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