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堂上海,2025
这种松弛感与李津的创作状态密不可分。他每年都会回到这里重新看天台山、国清寺,这既区别于陌生环境带来的新鲜和刺激,又不同于对熟悉之物的麻木不仁,可能出去转了一圈,找到了新的灵感,立刻加快脚步拿起笔画下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气场合了。”
正如李津的绘画中,既有大刀阔斧的气象,也有绣花般的细腻功夫。在这里,他所感受到的气场,与在北派寺院中体会的那种朴厚苍劲的力量感迥然不同。在云雾氤氲的天台山中,衰老的与年轻的事物在同时生长,千年隋梅与新生苔藓共生,石阶上的青苔与僧袍的褶皱同构,这些视觉密码最终化作他笔下的墨韵层次。
“就好像老树新花一样。我到了这个年龄,虽然有好多年轮包浆,但是内心还是有一种孩童气,一种蒸蒸日上的态度,这对艺术家来说很重要。退远了看,艺术家活得再久,活100来岁,也活不过一棵树,所以拿人的老和少作为负担的话,是有问题的。我们都是过客,都是瞬间。”
《采花归来》43×23cm纸本设色2025
《水中花》43×23.5cm纸本设色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