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论诗既贵“无我之境”的“兴象天然”,也重视“有我之境”的“象中有兴”。“象中有兴”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物景中充盈着诗人的内心感兴与审美情感,有诗人自己融化其中。我绘画中的“象”不是纯客观的景物,其中所涵容的既有小鸟的情感,更有我的情感感应,既重象的创造又重寓兴于其中,追求情与景、物与我的和谐交融。我创作多种形态各异的小鸟,无不极力追求塑造得生机蓬勃、精灵活脱、有情有性。诗人写诗,“清新”之境,最为难得。苏轼就有“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的诗句。我创作《清月》《听雪》等水墨作品,都在追求清、婉、幽、静之境。而创作花鸟画作品,雪含幽意、月添清冷,红花婉丽、鸟态栖寂,满幅清新宁静意趣,将栖卧枝上的小鸟,体态特征多以胖乎乎、圆润润造像,憨态可掬,宛若稚气可爱的幼童,使人顿生爱怜。
五
我在花鸟画创作中力求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融汇中西,在绘画的形式语言上另辟蹊径,独创新境。宋代花鸟画折枝构图删繁就简,以少总多的“尚简”的美学思想与西方现代冷抽象主义绘画追求“极简”思潮异曲同工。我在作品《暖冬》中借以中西绘画“简”的方法统御画面,以极少的色彩和形象匠心于画面形式的构成,运用计白当黑、虚实互生,以空白凸现主体之法,构成画面的空灵美;通过强化方圆对比和黑、白、灰的层次关系,构成墨色的节奏美;巧用大团有飞白效果的细线(鸟窝)所形成的灰色面,与黑白相间的鸟儿形成强反差,以构成形式上的对比之美;而画面的秩序感、凝练感与空清之气,又构成高度的单纯之美。这些简约形式方面的推敲,无一不是为凸现母鸟为营造家园而殚精竭力的形象内涵。
田忠利暖冬纸本设色68×68厘米
我的工笔花鸟画创作,不但重视花与鸟的情态意绪,而且关注色彩的精神传递。在花鸟画中任何色彩都不是孤立的,特定的色彩组构方式,能够创造出特定的画面情调氛围,新颖独到的色彩结构可以化平凡为神奇。有时一笔亮丽的色彩会像高音符一样给整个画面带来昂然生机,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涟漪。我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引入西方印象派光和色的表现手法,如作品《紫霞流光》特意将荷花池水处理得光色流溢,如同天章云锦,与多姿的荷花相映,构成梦幻般的美境。而《晨雾蒙蒙》又是另外一种风格,追求朦胧之美,在迷离绰约中显露荷花的神秘与高洁。《大自然的歌》则运用光色的交响、熏风的和熙、鸟儿的自由翱翔,营造和谐圆融的自然景象,大自然的歌其实是心中吟唱的歌。《秋实》中的鸟儿羽色巧用黑白两极色的对比,《霰》中的鸟儿羽色又妙用传统漆艺中的黑红对比。在其他画作中,有的又施以明丽夺目的艳彩,赋彩不但力求与用笔相结合,而且与形体、动态、神韵的刻画相表里。我在花鸟画创作中,力求表现这些活跃在世间的情感又似乎与人类相通的生命,它们个个独立不羁,充满着闲适自在的意趣,也明晰地体现出“万物静观皆自得”“万物皆我朋辈”的传统美学思想和文化立场。
田忠利大自然的歌纸本设色100×100厘米
中国画对写意的意象性表达,更多地关注精神要义的精准呈现,通过笔墨的空间构成关系,阐释特定的情感和价值追求。在当下多媒介的云涌之下,中国画展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态势,但对作品神与逸的更高追求始终没有改变。创造中国画新的审美图式和表现形式,需要一代又一代艺术家齐心发力,将中国画艺术推向历史新高度。
(文/田忠利,来源:美术观察)
艺术家简介
田忠利,北京印刷学院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兼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对外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曾担任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及其他全国性美展评委,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与保障指挥部执行副指挥、彩车和广场景观设计艺术指导专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活动与服务保障指挥部执行副指挥、广场策划设计部部长、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特聘专家。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新闻出版业领军人才”称号等。美术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内外美术大展,并获奖。其中,巨幅国画《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获“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术巡回展”金奖、巨幅国画《落后就要挨打》获“99’中国艺术大展”银奖、工笔画《绿风》获“95’中国体育书画大展”银奖、工笔画《清幽》获“第八届全国‘群星奖’美术大展”铜奖、工笔画《灵光》获“‘爱我中华’首届全国中国画·油画大展”铜奖、工笔画《春光》获“‘精致与微观’首届中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铜奖、工笔画《鸟鸣境更幽》获“94’全国中国画·油画大展”优秀奖、工笔画《不屈》入选“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曾在中国、美国、意大利举办个人中国画、书法、篆刻作品展,并出版专著《得妙于心》《心游方寸》《田忠利画集》等多部专著,许多作品被国内外重要机构和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