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美术馆的展览目不暇接,各路名家巨擘粉墨登场,仿佛艺术这东西遍地都是。但要说能让人真正驻足,细细品出点滋味的,还真得有点压箱底的硬货。
最近宁波美术馆举办了“俞晓夫回顾展”,说是海派油画的扛鼎人物,一口气展出一百多件,这阵仗,这排场,一下子就挠到了我的“痒处”。
俞晓夫这名号,兴许对一些人来说有点生分,但要是聊起他的画作,譬如那幅《我轻轻地敲门》,说不定不少人就“恍然大悟”,记起来了。
这次回顾展,从他早期的连环画,到后来那些斩获大奖的油画,再到近些年的新作,着实把他的艺术生涯给梳理了一遍。
这让我想到一个挺耐人寻味的现象:眼下不少后起之秀的艺术家,巴不得一天换八个马甲,追逐所谓的“标新立异”。
可俞晓夫偏不,他好似认定了一条跑道,几十年如一日地深耕细作,慢条斯理地打磨出了自己的格调。这格调,往好听了说是“融会贯通”,说得糙一点,就是把国画的大写意,移植到了油画里。这种混搭风,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中西合璧”,而是把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揉捏在一块儿,催生出了一种别样的化学反应。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老克勒”式的艺术家,是不是有点跟不上趟了?毕竟现在时兴的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各种“云里雾里”的艺术。
但我以为,俞晓夫的价值,恰恰在于他的“笃定”。他咬定油画这种老派媒介,去倾诉他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性的洞察。打个比方,他笔下的那些历史人物,像司马迁、鲁迅、爱因斯坦,都不是我们固有印象里的“高大全”形象。他钟情于用一种漫画式的笔触,将这些人物“请下神坛”,让他们变得更接地气,更鲜活。这种“戏说历史”的做派,或许会引来一些非议,但它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反思历史人物的复杂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