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冯骥才 | 何以为山——关于吴为山的雕塑

冯骥才 | 何以为山——关于吴为山的雕塑
2025-06-30 16:56:1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每次登山,攀至峰顶,极目四望,都会为它独傲一方天地的气势所感动。这气势何来,何以为山,何以为峰,何以“小天下”?这无疑源自它天生充沛的生命力、造物的高度,还有个性的魅力。然人若如峰呢?自然亦是如此。这叫我想到当今以写意雕塑而称雄于世的吴为山。

博大与空无

一想到吴为山,首先跳到我眼前的是他的《老子》;尽管他有众多代表作,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老子》总是抢到最先。

老子(雕塑)吴为山

初见《老子》,像是一座雄浑沉静的巍巍大山,体量虽不大,气场却很强。然后是中间一个黝黑、空阔、浩大的山谷,空谷无声,深邃幽复。虽是空谷,却不会让人感到空洞无物。

渐渐我看到这是一个造型异常奇特的雕像,是一座老人的坐像,他披衣独坐,后背微驼,头部前倾;清癯的面孔、皱起的眉毛以及两只手的手势都显示着他正陷入深深的思索;他像是把大千万物、古今世事、匆匆人生中一切不解之问之惑都放到自己的身上。一阵阵掠过的略带迷茫的目光把他的思索引向远方。只有哲人才是这样的思索。这使我联想到放在巴黎罗丹故居院中高高台子上的《思想者》。《思想者》是一个具有写实意味的男子;《老子》却是一个奇特的中空的形象。然而,正是为此,他的答案在他身上。

这雄山一样的躯体,不是他精神力量的象征吗?这怀抱中博大的空洞,不正彰显他哲学中的“空”与“无”吗?不就是他所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还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之相生”,进而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以及他那些真理性的名言和已经深入中国人精神里的自然观、宇宙观、生命观……

原来这位哲人空谷一般的怀抱,正是安放他深邃而精辟的思想的地方。一个有点浪漫的象征,一个可感的精神空间。这是一个非凡的想象与创造。他以这样一个特异的艺术空间,放入了唯老子才有的思想,任人去体验和感受。这个创造前无古人。

塑造哲人最难体现的是他的精神。人物的精神可以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来表现,比如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米开朗琪罗的《怜悯》、罗丹的《巴尔扎克》、阿尼库申的《普希金》等等,但是单凭人物的神情或动态,难以表达一位哲人恢宏而深邃的哲思。谁能想象出这样的奇异“中空”造型?我们不能不钦佩雕塑家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人物深刻的理解。

这种理解同样体现在他的另一些人物作品身上。比如孔子、鲁迅、齐白石、达·芬奇、李白、聂耳、袁隆平等等。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性、唯一性、深刻性,那么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诗品与诗性

吴为山写过一篇文章,依照唐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的方式,从审美和意蕴上把雕塑分为“二十四塑品”,名曰:雄浑、淡远、沉郁、飘逸、空灵、优游、幽邃、圆融、苍厚、冲和、激越、超迈、流动、典雅、朴拙、健拔、凝滞、含蓄、洗练、纵横、俊爽、松秀、奇辟、瘦硬。吴为山是少见的具有广泛修养的雕塑家(文学、绘画、书法等诸多方面),他还有很强的理论兴趣与文字表达的才能。在“二十四塑品”中,他依照司空图的方式,对每种塑品的内涵用四言诗的文体加以描述,不但用字精到,且具诗性。

关键词:冯骥才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