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冯骥才 | 何以为山——关于吴为山的雕塑

冯骥才 | 何以为山——关于吴为山的雕塑
2025-06-30 16:56:1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如果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以诗论诗”,他的“二十四塑品”则是“以诗论塑”。我从中看到他身上的两种东西:

一是他艺术视野之开阔,审美感觉之丰富。只有感觉如此多样与丰盈,才能从不同雕塑对象中升华出彼此迥异的审美个性。比如《鲁迅》的倔强冷峻,《睡童》的纯美如梦,《齐白石》的清醇质朴,《李白》的放浪不羁和《黄宾虹》的浑厚俊逸。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彼此距离愈大,他的世界就愈辽阔。

李白(雕塑)吴为山

二是他对诗的钟情,使他的雕塑具有诗性。诗的两个至高的性质:一是意境,一是凝练。对于中国的艺术家来说,艺术的高下之分,首先是意境。倘无意境,辄必平庸。那么意境二字是什么?“境”是审美的空间境象,“意”是深在其中的精神内涵。“境象”愈独特隽永,“内涵”愈意味无穷,作品的品质和品位就愈高。古人司空图的“诗品”和今人吴为山的“塑品”中最看重的都是意境;而吴为山雕塑的形态简洁和意蕴深远,不正是来自诗性与意境吗?另一个是凝练。不论大千世界多少风物,多少风情与思绪,在好诗中都只是寥寥几句。这是唯诗才有的有限与无限。为此,深受诗的滋润与影响的吴为山的雕塑,向来不做庸常的展示,没有繁枝缛节,没有说明性的细节,没有装饰意味,没有媚俗,只有赤裸裸的生命之躯与闪光的精神,还有美。谁帮助他从普普通通的铜木泥土中升华出这样的一个个鬼斧神工般的形象?是诗,是思想,是学养,当然还有他独自的雕塑的语言——写意雕塑。

写意和写神

吴为山是写意雕塑的倡行者。写意是中国书画的一个术语,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审美,一种语言;吴为山把它用到雕塑中。

在中国艺术中,写意一方面相对于工笔,一方面相对于写实。在西方艺术中相对于写实的是抽象,但中国的写意不同于西方的抽象。齐白石给写意下了一个定义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与高妙之处。写意不受工笔“精准刻画”的约束,更不受写实主义“具象”的限定,它以简洁、洗练、概括、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使艺术家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得以表现与张扬。这就使“写意”具有主观性,也就是吴为山所说的“从心所欲”。

严格地说,中国的艺术自始就没有纯粹的写实主义。早在中国书画的初始时期,卫铄就提出“意在笔先”,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这个“神”有两个内涵,一是描绘对象的神态,一是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自始以来,“神似”一直是中国书画的核心理论与理论核心。吴为山正是抓住了这个“神”,把“神似”作为自己写意雕塑的立足之处。

需要注意的是,吴为山说他提倡的“写意雕塑”不同于传统的写意雕塑。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这是必须深入认知的中国雕塑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应该说,我们的雕塑史很奇特,它不同于西方。中国雕塑史是一个基本上没有雕塑家姓名的历史。它一直在民间。两宋时期,当绘画被精英化,进而文人化,雕塑却一直在民间,没有理论,也不使用解剖学;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它却普遍拥有本民族美学中的“传神”“写神”“写意”的观念,就像大多不识字的公众普遍拥有“儒家”和“道家”的观念。因而,我们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雕塑——不论是几大石窟的经典造像,还是帝王陵墓前的石刻,全是写意和传神之作。

关键词:冯骥才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