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山东报道 6月27日上午,安徽省美术馆迎来一场兼具传统底蕴与当代锐气的艺术盛宴——“墨局——当代七人展(合肥站)”正式启幕。作为该系列展览的第十一站,本次活动由安徽省美术馆与《中国民族美术》杂志社联合主办,集结袁武、殷会利、曹宝泉、王颖生、王晓辉、刘佳、秦嗣德七位当代水墨界中坚力量,以百余件精品力作,探索传统水墨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多元可能。
开幕式后,“墨局——当代七人展”艺术对谈活动在安徽省美术馆举行,一场关于水墨人物画当代转型的深度对话热烈展开。对谈活动由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尚可主持,聚焦“现代水墨人物画艺术形式与观念的多元重构”与“当代水墨人物画与当代社会现场的视觉重塑”两大议题,参展艺术家殷会利、曹宝泉、王颖生、王晓辉、秦嗣德与本地艺术家代表展开思想碰撞,以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辨勾勒出水墨艺术的当代可能性。
在对谈伊始,主持人尚可先生介绍道:“墨局”这七位艺术家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代表性实力派。这里所说的“代表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他们的实力与影响力在中国画坛具有典型性;二是他们在艺术观念、语言表达和形式呈现上各有独特追求,体现了中国画坛的当下发展现状。虽然只有七位画家,但希望能从一定侧面反映当代中国画的发展状态,以及艺术取向的不同探索。此次美术馆能邀请到这几位艺术家十分难得。既然是“对谈”,想必在座很多人都从事艺术相关工作。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分析到场的五位艺术家(另有两位未到场)的创作经验,倾听他们的艺术感悟并分享交流,这对我们而言颇具启示意义。
以下是“墨局·对话”合肥站发言摘录(按发言顺序排列)
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王颖生: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进程中,人物画的演变始终与时代思潮紧密交织。从19世纪末到改革开放以来,咱们学了很多西方的观念,但有一点很清楚:不能丢了自己。所以你要很清醒的知道外来的所有的这种画种、方法、观念,都应该是对自己文化的转身起到助力作用的,中国文化从来都是对西方文化或者对外来文化进行学习借鉴,然后融会贯通的过程,从来没有失去自己。尤其现在AI时代来了,大家都在问:艺术会不会被AI替代?绘画还能不能继续发展?咱们该怎么守住自己的东西?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七个人都特别确定:中国画在全世界的艺术里有独一无二的地方,肯定有值得坚守的东西,绝对不是图像时代或者AI能随便替代的。艺术的核心是人的生命体验,每个人的经历、感受都不一样,这种独特的光芒不仅能照亮自己,还能传递给别人,让大家看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创造的艺术有多不一样。所以啊,坚守咱们自己的艺术特色特别有必要,这不是说咱们不接受新东西,而是得在学别人的同时,守住自己的根。我们七个人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也想把这个想法分享给大家。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事、民族美术艺委会名誉主任殷会利:
刚才尚可老师说了,我们墨局七人都来自不同的高校,其实中国艺术高等教育算下来不到百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每个学校也都有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艺术成就和核心精神领着学校走,也影响了学术教育方向。像央美讲究把西方观念和中国文化融合,国美注重传统笔墨的延续,西安美院更关注现实生活,各有不同。我们七人里我是中央工艺美院毕业的,可能是唯一一个不是学国画的,但学校传统对我的影响很深。工艺美院的领头人吴冠中、张仃,他们都不是学国画的,一来学术背景不同,二来工艺美院一直强调艺术要服务社会,接受新事物、新的设计语言,这些其实都影响着学院方向。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的吸收好像比别的院校差一些,这对我是个缺憾,但也让我没那么多束缚,能按自己的思路追求艺术。“墨局”每到一个地方,跟当地的学术大家们交流,每次展览后我们也都会产生新思考、新创作。从第一站到现在,作品差不多换了一半了,所以我认为这联展的形式特别好,让我们能跟当地的名家交流,一方面感谢大家的参与,另一方面也真心希望听到专业的批评,你们的鼓励让我们有信心,批评更能帮助我们校正方向,这都是我们内心需要的。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晓辉:
我们几位创作者都在艺术实践中走过了40余年,从80年代初至今,这期间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变化最大。它是问题最多、发展最无固定标准的门类,其审美、造型和时代要求不如花鸟、山水稳定。现代人物画以表现生活形象为主,至今约只有百年历史,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建院时间相近,此前并无此类表现方式。水墨人物画相较于工笔人物画,因写意性强,不确定性更大。我个人更注重探索水墨独特的写意性,以及其造型方式、语言与毛笔语言之间的关系。由于我们从事教学工作,在与新一代年轻人交流时,常面临话题脱节的问题,这促使我思考。因此,我的创作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合教学和社会文化需求的艺术作品,另一类是纯粹作为个人精神寄托的创作,例如民族生活化题材和其他精神类题材的作品,这就如同人们在不同场景下会展现不同的形象。在这个时代,我们与生活、理想的追求都并非直线,常常需要通过艺术或行为的方式迂回探索。尽管我的创作会有不同方向的尝试,但整体上始终与大家一致,那便是坚持个性化与大众化的兼顾。
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曹宝泉:
这十几年我一直坚持关注现实问题,因为我觉得笔墨的变迁和创新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不能就笔墨谈创新,它必须依附于画家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要是没有这种思考,笔墨就失去意义了。这么多年来,我自认为是传统笔墨的捍卫者、坚守者,但又不是简单地继承传统样式来搞创新,就像刚才王老师梳理的,中国画在笔墨探索上上午这几百年里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从早期的重新改造到85思潮后西方艺术的全面介入,尤其是人物画在社会变迁中产生的巨大变化,其实这些正是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基本路径和基本方式。刚才尚可老师提到笔墨的多元性,这确实是中国画乃至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我们这个联展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种多元状态。我这几年虽然坚守传统笔墨,但始终是从现实问题思考的角度去做创新改造。我觉得水墨的变迁和改造,必须从每个人对现实不同的感受和思考出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笔墨转型的问题。如果只盯着笔墨本身谈创新,效果可能不会太理想。
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秦嗣德:
人物画在近百年的发展中走向多元是必然趋势。从中国传统水墨的品质与意象写意精神,到科技时代带来的巨变——信息网络与交通缩短了人际之间的距离,打破了文化结构的个性差异,文化结构的演进正逐渐改变着笔墨与时代的关系。人物画的核心是表现“人”,人的变化促使绘画在造型基础上不断革新,当下的创作观念与多元的文化观念交织,既重构又表达,推动着艺术发展。从教学体系和创作体验来看,艺术家需不断反思生活现场。即便某些生活场景未亲身经历,作为文化践行者也不能背离时代的人文品格与精神。这种反思会推动技术、造型及中国笔墨在当下的扩张性探索。因为当代水墨人物画在传统中本无直接参照,近百年来,从造型到水墨观念,都在融入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当代艺术的探索与发展中,中国现代水墨与传统水墨以“生长”的方式呈现民族性。当下,中国艺术的诗意性与西方艺术的逻辑性、科技性并行发展,恰是水墨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七位艺术家在创作中,既借鉴西方艺术、反思美术史,也延展着中国艺术的发展规律,践行着独立与并行的探索。
这场持续近一小时的对谈,既是七位艺术家个体创作经验的集中呈现,也是一次关于水墨“当代性”的集体宣言。正如尚可在总结中所言:“此次对谈活动非常成功,参与的画家们都深入探讨了自己的绘画创作,分享了对当下水墨画探索的思考,还有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起到的作用,交流得特别充分、有深度。”从王颖生的壁画跨界实践到殷会利的民族题材深耕,从曹宝泉的工业叙事到王晓辉的都市书写,再到秦嗣德的墨戏精神……对话清晰勾勒出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多元路径:它既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制,亦非对西方艺术的盲目模仿,而是在文化自觉中重构水墨的语言体系与价值坐标。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周龙
摄像/摄影 李建龙 王鑫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