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近些年世界的纷扰与喧嚣,想必不少人也会感到艺术的“无用”。只是,无论这个世界奔向何种境地,艺术依然会在。一些无用的思考也依然被需要。就当是在如今晦暗的现实之下,一次充满无力感的无为之为。让我们一起安静下来,找出一个角度,整理一些或许无关紧要的思考,记录下来。仅此无它。
林虑山之夏
100cmx80cm
布面油画
2023
一个艺术家身处的地缘环境,不可避免的会对其创作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这种在地性对于艺术创作来说,会以何种方式参与到作品中?它在为艺术创作提供养分的同时,是否也形成了某种限制?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在地性是否就意味着牺牲开放性与多元性?又或者,越是在扁平化、通识化的时代,艺术的在地性愈发可以显示出其特异价值?针对这些问题,漫艺术设置了一个线上调查采访。艺术家陈永生老师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给出了他的答案。
精心潭
30cmx200cm
布面油画
2024
陈永生:嵩山,也许再画十年二十年。
漫艺术:您的创作所在地在哪里?
陈永生:嵩山。
漫艺术:您有过在不同的地域长期生活和创作的经验吗?
陈永生:在宋庄住过几年,同时嵩山两地跑。不太习惯。在嵩山时想着宋庄的工作室,在宋庄想着嵩山的工作室。所以无论在宋庄还是在嵩山都是在画嵩山,在嵩山时开门便是山,每天睁眼就能观赏到不同的嵩山、没事去山里转,嵩山时刻溶在心里,创作上非常方便。在宋庄时,心里一直想着嵩山,有点像热恋中的情侣突然被分开了。彼此间有无限的想念,同时创作上就会抓住嵩山给我特有的一些场景来进行创作。
漫艺术:您的艺术创作和您现在所处的地域(文化、经济、历史、地域性格等)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显性关联或隐性关联)?
陈永生:关联是有的。嵩山是五岳之中岳,是世界地质遗产。同时又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以嵩山为母题进行艺术创作与之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老马幽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