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残扇》《松》《静物》《风景》《面孔》《图说》《节气图》系列构成近一阶段张炼视觉探求的系统性表达。阅读者亦可清晰地洞察到张炼此次的视觉探求,不断在超越关于版画的创作局限与认知,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在技术层面上的或说形式上的更新与叠变,实则是透过题材的变迁折射出视觉符码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范式转换。
《面孔·2》综合材料 30×30cm 2025
生态问题、生存困境,当代社会现实及焦虑的生存体验是张炼持续关注的文化命题,只不过房地产泡沫、瓶颈中的人逐渐被孤独的松树和竹影所代替。松树和竹子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不仅被历代文人骚客在诗词歌赋和山水花鸟图轴中有着动人而别样的讲述。但张炼的松树和竹影则呈现出了美学价值和现实世界的分离。传统意义上的松树有高洁、挺拔、伟岸之称,竹亦代表着品格与人格。很显然透过张炼笔下的松树和竹影,阅读者难以寻觅到传统文化精神符码所传达出的那种正大之气。代之而来的则是一种荒废荒凉荒芜之景致。甚至有着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及涌动着的激愤与激情。当鲜红的松树枝像刺激而醒目的血管四处蔓延时,一个血淋淋的生存实境、生态智慧和美好生活愿景则扑面而来,充斥其间的是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面孔·5》综合材料 30×30cm 2025
从张炼的视觉思考源头及其实践路径和艺术方式的表达来看,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性构成了其视觉讲述的主基调。他期待的精神图景应该是这样子的“要使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游览。’”视觉图景中的孤独而又衰败的枯松与竹影的惨淡稀疏与一个真实世界的差异,不能不引发阅读者共鸣和深思。这既是中国在迈向现代性过程中,不断在寻找现代性中所必然要付出的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代价。而浪漫而又夸张的孤独的松树与竹影,及充斥着表现主义激情表达,激发出的是一种对传统的不断克服,同时不断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
《霜降·4》综合材料 70×90cm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