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王西京:为人们留下一个与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相知的“空间”

王西京:为人们留下一个与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相知的“空间”
2025-07-13 16:17:39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当年的那个画展,让王西京遇见余正常,遇见中国画,那个买不起笔墨纸砚的少年郎也早已成长为中国画的大家,他也希望成为别人的余正常。王西京希望城市里有个展厅能让画展“永不落幕”,新一代年轻人可以随时走进中国画的世界。这便是“王西京艺术空间”的创办初衷。

不止在青岛,王西京希望在更多城市打造“艺术空间”,“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审美被严重西化了,如果有这样一个场所,让他们可以近距离接触中国画,即便无法让他们燃起学画的热情,能接受一些中国传统审美的熏陶也是好的。”王西京说。

笔耕不辍

更多的“艺术空间”需要更多的作品,年近八旬的王西京手中的画笔因此从未停下过。

而王西京也正处在创作的高峰期。几十年不断地创作,让王西京点、擦、皴、染等国画笔墨技法更加醇熟,笔力遒劲洗练,更能在变形、夸张中完成情感的抒发与传递。“多年积累中,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国画技法,而是文化的积淀带给我的思想支撑。”

王西京戏称,对于一个画家来说,80岁正是闯的年纪。

王西京作品《印象非洲》

从学生时代到耄耋之年,王西京一直保持着每天作画的习惯。在西安美院附中读书时,一到周末同学们都回老家了,王西京因为没有回家的路费,只能独自一人留在学校。这时候,他便背上画板外出写生,走遍了学校周围的塬坡村落。那个时候对王西京而言,画画是纾解思家之情的最好方式。

他的青年时期是在西安日报社度过的。那段长达18年的时光,王西京也是每天都在画。“一幅插图的创作时间只有40分钟,还包括看稿子的时间,就跟考试差不多。一开始还拿着铅笔打草稿,后来熟练了,不打草稿直接拿毛笔画。天天如此,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一个画家成长的磨炼。中国画讲究胸有成竹,这个底子我打得非常好。”王西京笑着说,当时还经常要去第一现场画速写,画家被当成摄影记者用,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劳动车间、建设工地,一边看一边就画出来了。

除了繁重的新闻工作,王西京还主动“加码”,接出版社的任务,他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创作了20多套连环画,一度在全国都画出了名气,如《林中响箭》《渡口小艄公》《牧童阿扎提》《孙天柱》等。

王西京作品《取水之路》

而40岁以后,王西京不仅自己坚持创作,更增添了一份让中国画走向世界的信念。2010年,在王西京担任第四届陕西省美协主席期间,主席团策划并组织了“长安精神国际作品巡回展”,他带领整个创作团队沿着丝绸之路,走遍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王西京带着他的“丝路风情”系列作品,登上了有艺术界奥斯卡之称的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展;2018年,王西京获得“法国秋季艺术沙龙终身会员成就奖”“中法杰出文化使者贡献奖”“法国巴黎荣誉市民勋章”等荣誉,成为中国内地在法国秋季艺术沙龙展百年历史上唯一获此三项殊荣的艺术家。

王西京舞韵系列作品

关键词:王西京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