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杰表示,宿利群在作品中将不同时代的元素进行叠加,既有对过去的回溯,又有通过再创作赋予的当代意义,时间的沉淀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这让他产生了共鸣:“我带领团队在陶溪川开展项目已经13年了,这次通过宿利群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当年的建筑与城市环境,收获颇丰。宿利群以艺术家的眼光见证了陶溪川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作品也是陶溪川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家帮助我们提炼出那些更能深入人心的元素。他对陶瓷碎片、不完整物件的再创作,以及对烟囱、水池等老建筑的写生,都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展览现场
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杭间尤其关注宿利群在创作中对同一器物运用水墨与油画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水墨作品注重唯美重建,蕴含着浓厚的中国情怀,而油画则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风格,色彩浓烈,反映出他面对破碎器物时的复杂心理状态。
展览现场
在杭间看来,这是宿利群历经多流派洗礼后沉淀出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展览展现了宿利群对历史、文物和艺术的新视角,类似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他的小尺幅写生作品,生动地记录了创作过程中的即时感受,成为田野调查中最鲜活的部分。作为一位成熟的艺术家,宿利群以艺术田野调查为手段,根植于传统,致力于在精神上重新发扬光大地域文化,让古老的历史在当代艺术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艺术家宿利群与俞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