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的一个上午,济南城南一间简易的门头房里,一位老者正望着窗外的蒙蒙细雨出神。玻璃门上贴着一张黑白打印的A4纸:“拿快递请到隔壁,快递驿站在隔壁”。这间常被人误当成快递驿站的门头房,其实是一间画室,而这位老者就是画室的主人——张志民,在中国山水画坛,他更被人熟知的名字是张大石头。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落着这个名款的画作,肯定出自一个富丽堂皇的画室。但张大石头偏就不喜欢那种“装修得像王爷府”的画室,他的画室下面就是喧闹的菜摊肉铺,门前往来的也多是贩夫走卒……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大隐隐于市”吧。
采访中,张大石头与记者谈起《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的典故,对王徽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洒脱风度赞叹不已。而这也是他本人为人处世的写照,年近古稀的张大石头,越来越不看重外在的包装和形式,而是更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大繁若简,大美若素。这块看似朴实无华的“大石头”,曾是千佛山下一块散发着莹润微光的灵石,亦曾是北山里一块迸溅着火星的荒蛮之石,终成泰山上一块厚重无锋的磐石。在张大石头六十多年的艺术修行之路上,千佛山、北山、泰山,这三座山如天地熔炉,将一块凡石反复锻打、层层包浆,终成他艺术生命的厚重基石。其中蕴藏的,正是一个艺术家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证道之路。
张大石头作品《有道之士》
见山是山:千佛山下“绊脚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千佛山,毗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济南画院,离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也不远,是写生、游玩的好出去,因而给很多画家留下了美好回忆,张志民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张志民刚刚毕业留校任教,给进修班的学生当班主任。“班里的学生都是社会上来进修的,年龄都比我大,我们关系处得很好,晚上经常一起喝酒。”在一个月光如洗的夜晚,张志民喝完酒跟学生一起回学校,路过千佛山脚下时,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皎皎清辉中,石上天然皴纹竟似一幅水墨天成。他与学生合力将这块“天赐画稿”抬回宿舍,第二天早上,学生们去张志民宿舍,看到了这块石头,感觉比晚上看到的还要美,大家都觉得这块石头跟张志民有缘,便开玩笑喊他“大石头”。从此,“张大石头”之名遂不胫而走。此石看似绊脚,实则点化,正如《五灯会元》所载青原惟信禅师“见山是山”的初境,千佛山的温润灵秀自此成为他艺术血脉的源头活水。
张大石头作品《外师造化》
千佛山下的邂逅,是张大石头艺术生命的“灵石初成”。其时他如璞玉初露,浸润于学院传统,浪漫憧憬中蕴藏对自然造化的敏锐直觉。以千佛山为代表的济南风物,成为他早期艺术的重要母题:巨制《历山诗话》高悬于京西宾馆,《鹊华浴雪图》在山东大厦见证时代风云。这些作品如石之初生,带着传统山水温润的包浆,已显露出他对齐鲁大地血脉的深情凝视。然而这仅仅是“石头奇遇记”的序曲,千佛山赋予此石以温润质地,真正的烈火淬炼却刚刚开始。
张大石头作品《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