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米x5米
绘画语言,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不少画家经常挂在嘴边,也常常自认为都有自己的绘画语言。说心里话也很惭愧,我画了几十年,虽然也连续参加了六届全国美展,但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是很满意,总觉得学习和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也不敢妄谈什么绘画语言,只是自己能够尽量做到把对艺术的认知和领悟融入到作品当中,不断的完善自己。其实当下真正能谈的上有绘画语言的画家并不多,诸多美展上大家会发现很多作品看着都似曾相识,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表达形式千篇一律,也就谈不上什么绘画语言,为什么呢?坦率的说就是你画的还不够好,没有自己的思想,绘画的语言不是你讲出来的,而是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是你对艺术的理解、自身修养和绘画水平的自然流露,这就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2022.2.28上海
对于人物画家,我建议坚持多画速写和人物写生,因为速写是锻炼你快速捕捉不同人物动态不断变化的造型能力,并在你大脑里储存大量人物动态素材为你所用。人物写生是在速写的基础上将人物形象、精神状态、笔墨元素和艺术表现进一步细化和深入,以上对服务于你的创作作用巨大。
——2022.2.22北京
《战之必胜》
2米x2米
关于美术创作选题的问题,我一直建议画家在创作中,一定要在自己熟悉了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挖掘和搜集素材,去发现寻找常见而又具地域特色的民风民情。刚才看了各位同行的作品后,发现大家忽略了这一点,这也是画家在创作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青年画家们尤为普遍。出现这些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大家对身边人和物及自然环境见的太多,没有新鲜感,有一种审美疲劳并逐渐失去创作欲望。二没有真正走进生活或者说没有真正融入,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因而导致无法选择创作方向和创作内容。三当大家去外地写生时,对外部新的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会产生一种不自主的冲动,也会触发你的绘画激情,同时把你带入因冲动而不了解的创作当中去,当你完成作品时会发现表象的东西太多。
——2024.1于湛江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绘画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画照片都是不可取的,现在很多年轻人过分依赖于手机投影仪和幻灯机,而且习惯于把它做为创作不可缺少的手段。从全国第十届美开始参展作品(中国画)照抄照片的作品逐渐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我在给美院的师生讲课以及其它场合和研讨会上多次提到这个问题,甚至在美协全国理事上也提出过,并建议在全国性的大型美术展览上对参展作品要完善评选标准,同时也强调我们的美展评委在评选时要有一定的责任与担当。画照片不是创作,只是一种复制,坚持手绘,深入生活才是创作的根本和灵魂。
——2024.5.23北京工作室与中央美院研究生对话
《和平方舟》(与祖伟威合作)
2米x2米
中国画现象:前段时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引起一些争议,尤其是央美靳尚宜老先生一席话一针见血,彼有针对性。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奇怪,只是老院长一语引起共鸣,或者说对未来中国画的正确发展方向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若干年前,国内一些美术院校在中国画的发展与教育引导上就已经出现了偏离,只是在学术界没有去校正而已。出现这些问题并不是学生的责任,问题出在院校教学方向、方式和观念上,是老师们对我们自已文化的认知上出现了问题。过去和现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时常会把中西结合,看西方学西方(关于中西结合已有过表述)等话题挂在嘴边,认为中国画不如西画,特别看重西方艺术圈一些人对中国画的评判和态度。这些现象从八十年代到现在依然在影响着一大批人,我个人觉得非常可笑,甚至有些可悲。我们且不论东西方文化的区别(这里所说的区别并不是指高低与好坏,而是指两种文化的不同),我不反对两种文化相互借鉴,但是互相借鉴不等于全盘吸收,求变绝不能将中国画画成水粉水彩失去中国画的元素彩。让西方多了解中国文化,尊重中国文化更为重要。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一是我们很多人,其中也包括一些所谓的文化名人在思想上、观念上被西方文化所误导或者说被洗脑,丢失了文化的自信心。二我们缺少理性思考,没明白东西方文化的各自不同,更不清楚由于不同的意识形态西方对我们文化渗透的真正目的。这种渗透是循序渐进的,它会使我们在不自觉中偏离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三应该清醒意识到中国文化的标准应由我们来制定,话语权是我们自己而不是西方。如果我们还肓目无知的追风推崇,我们几千年的华夏文化会被西方撕扯的支离破碎,最终将失去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这是现实,也是危机,不是危言耸听!
——2024.5.26于江西南昌
《两栖登陆》(与祖伟威合作)